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云南建水团山民居建筑中的儒家文化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的历史文化,一半由墓葬带入地下,一半残留在地上的“居所”之内。从原始社会的石窟洞穴,到奴隶社会中的茅茨土阶、干阑木架和砖墙瓦檐,封建社会中的战国台榭、秦城汉阙

中国的历史文化,一半由墓葬带入地下,一半残留在地上的“居所”之内。从原始社会的石窟洞穴,到奴隶社会中的茅茨土阶、干阑木架和砖墙瓦檐,封建社会中的战国台榭、秦城汉阙和木构殿堂,乃至于近现代由钢筋水泥构建的摩天大楼、玻璃栈道,被称为“高级动物”的这一群体的原始动物性中的“领地意识”,在中国人对“居所”的选择、构筑以及表现形式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对人类来说,一旦确认个体或者群体在某地留居的必然性,在“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寻找或建筑“居所”就成为了必须,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是为了标记领地、彰显存在,为整个族群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奠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作为“居所”存在的建筑物,能够被称作“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品……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1]49。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之地域辽阔,其建筑样式不仅会展现出受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影响后的时代特征和个体特点,而且会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沁润下,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貌。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的历史中,“建立在汉民族地主经济之上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在国家的发展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1]3,而维系这一主导地位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文化渗透,即通过思想同化,实现民族“大一统”,为巩固汉民族的正统地位服务。这既是孔子开创的儒学能够获得统治者的支持与肯定、并自先秦之后始终保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也是“对19和20世纪的大多数外界观察者来说,中国人的房屋看起来首先是一个家庙”[2]的主要原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便成为了汉民族进行族群识别、塑造民族意识的思想基础,并以其强大的包容力和渗透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地域少数民族的审美标准、价值追求和伦理观念,而建筑物这一作为物质实在的文化载体,则担当起了记录和展现各民族文化心理转变、文化融合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的重任。

一、云南建水团山民居总体概况

汉代,汉武帝在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说》的支持下,决心在云南设立郡县,并为实现“遐迩一体,中外提福”[3]的“大一统”理想,“一方面用武力镇压云南各民族的反抗,另一方面则积极推行儒家‘用夏变夷’的文化战略。”[4]借由朝贡、和亲、入觐、纳质、战争援助等方式,汉朝统治者不断扩大儒学传播的途径,促进中央与地方的文化交流,效果显著。如云南昭通市发现的东汉时期的《孟孝琚碑》中提到,当地僰人孟孝琚“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5]96,可见此时儒学经典已经在云南各地传播开来。还有记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掌权大姓爨氏的《爨龙颜碑》,在提及爨氏先祖时,言其“清源流而不滞,深根固而不倾。夏后之盛,敷陈五教”[5]232,即称其先祖用儒学中的“五伦”来辅佐夏朝统治者,而爨氏之后,云南也确实出现了“白蛮文化,渐摩中州,同化华族”[5]346风潮。由此可见,由云南本地大姓无意间发起的学儒、用儒风潮,在中央统治者的刻意推动之下,成功实现普遍化、日常化,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云南地区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

(一)云南建水传统文化氛围

建水,古称临安,元和年间南诏国筑城时曾称为慧历城。慧历是古彝语,从意义层面上可以理解为“建在水边的城市”。直到大理国设立建水郡,并将其划为爨氏封邑,才定汉语名“建水”。元代沿用该名,定建水州,明代则为军务之需,“于此设临安府和军事指挥机关临安卫(下辖8个千户所近9 000人的军队),拓地改建砖城,故有‘临安’之称”①,至今已有约1 200年的历史。位于云南边陲的建水是汉代“马援古道”,唐代“安南通天竺道”“步头路”和“通海城路”,乃至于宋元沿用至明清时期“官马大道”等重要通路的必经之地。其上接滇西南丝绸之路,下连滇东南交趾郡(今越南)、宁远州(今越南莱州)、老挝路,不仅是云南与各界交流的交通要地,还承担着中国西南地区的边境冲衢这一重责大任。

便利的交通所带来的,不仅是繁荣的经济,还有多彩的文化。建水城敞开城门的开放态度在迎来送往的过程中,无意间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不同地域、民族乃至于国家的文化在建水城中汇聚、杂糅,再以此为源流至四面八方,中央统治者也因此将建水作为向云南推行儒家思想、实现“用夏变夷”文化战略的主要切入点。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012/650.html



上一篇:布农人神话传说与传统建筑空间观之研究
下一篇:近代天主教方济会在鄂西的发展与影响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