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历史长河中的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利用探索(4)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总之,敖汉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因物制宜,最终创造和发展了内涵丰富的栽培与管理体系,同时,又总结出一整套收获技术与经验

总之,敖汉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因物制宜,最终创造和发展了内涵丰富的栽培与管理体系,同时,又总结出一整套收获技术与经验,体现了对每一个环节的重视和智慧,是粟作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利用的重要非物质依托。

(三)以粟黍为中心的复合农业产出与文化活动

粟作生产除了收获粟、黍两种粮食作物,还可以通过间、套、混作获得其他杂粮作物(如荞麦、高粱、杂豆)、经济作物(如芝麻、胡麻、蓖麻、线麻、向日葵、甜菜、烟草)、绿肥作物(如草木樨、苜蓿草、沙打旺)、蔬菜(如萝卜、葱、白菜、黄瓜、茄子、蒜、辣椒、韭菜、豆角)和瓜果(如苹果、梨、杏、桃、李子、山楂、大枣)等[15](卷七《种植业》)。由于本身属性和长期的演化,粟、黍已形成了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和环境的生理机制,再加上这些复合的农业产出,决定了其重要生态价值和综合经济收益。另外,结合当地的丘陵山地综合系统,又产出有各类野生植物、微生物以及飞禽、走兽和爬行、两栖类动物,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具有涵养水土、调节环境、保护珍稀物种等诸多功能。

除了包含必要的生产要素,粟作文化遗产还伴有各种农祭和农俗等事务,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粟、黍是农祭的重要享物,祭祀文化源远流长,《王祯农书·百谷谱》“黍”字条说“凡祭祀,以黍为上盛”,《礼记·曲礼上》曰“献粟者,执右契”,郑玄注“契,券要也,右为尊”,可见黍、粟在祭祀礼仪中的地位尊贵。敖汉旗祭祀的历史久远,如城子山遗址(距今4200~3800年)最早为祈雨的场所,是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祭坛数量最多的祭祀遗址。当地先民修建城子山祭坛群,并以猪形玉器为祈雨神物,祈求天降甘露;民间亦留存有祭祀粟、黍的传统,比如过年时用小米等祭祖,恭请祖宗灵魂回家过年;又相传正月初八是粟的生日,这天须吃用小米做的饭,还要盛一碗放到谷囤里,在上面插上一双筷子,祭祀谷神,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就会预示当年谷子丰收[16](P391-398)。

至于与粟黍有关的农俗,涵盖内容更加丰富。小米和黄米为粟、黍之籽实,是敖汉最古老和最重要的粮食来源。小米乃主食,蒸(焖)饭和煮粥是主要炊用方式,可做成干饭、锅巴、水饭和粥。其中,小米粥可掺入野菜、干菜等,又可做成肉粥;小米碓捣成粉,亦可制成炒面、饼、窝窝头、发糕、糁状、馒头、米汤等。黄米同样可做米饭、煮粥,当地甚有“吃饭靠糜子,穿衣靠皮子”“庄稼汉要吃饱肚子,黄米干饭泡瓠子”的说法。由于具有黏性特点,黄米的优势在于,可以制成炒米、炸糕、枣糕、浸糕、年糕、连毛糕、汤团、摊花、煎饼、窝窝、火烧、油馍、酸饭、糜子粉、糜面杏仁茶等各种小吃,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另外,黄米还是酿酒的好原料,当地农家基本都会制作享用。由于不同品种、配料、制作及食用方法,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形成了当地多彩的特色饮食文化。

除了饮食以外,敖汉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填仓、二十五为大填仓,总称填仓节。十九日午后,家家都用秫秸扎制犁、叉、钩、镰、锨等农具,在二十日日出之前,放入仓囤粮袋之中,焚香、供祭、叩拜,傍晚,凡是设供或饮食的地方,都要点灯,俗语有“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之说。二十四日,重新准备供品,在二十五日日出前,再放置于仓房粮囤之中并叩拜,天亮之前,用草木灰在院子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的圆圈,将少许黍、粟等五谷撒与圈内,俗称“打囤儿”,边撒边说“填仓填仓,五谷满仓;做囤做囤,粮谷满囤”或“大囤满,小囤流,今年丰收好年头”等,以此象征粮食满仓,来年生活富足[16](P406)。

当地还有吃“燎场糕”和“腊八粥”的习俗。所谓吃“燎场糕”,就是在庄稼第一次打场收获后,用新的黍米蒸一锅年糕供大家享用;喝 “腊八粥”,则是“腊八”日冬祭的风俗,同样有庆祝丰收、祈神保佑之意,原料主要是由小米、黄米等多种粮食(其它有绿豆、芸豆、红小豆、红枣等)制作而成。中国北方普遍有在死人灵床前放置“倒头饭”的习俗,敖汉地区并不例外,人们用半熟的粟米或黍米饭盛进碗里、压实,再倒扣在另一个碗里,上插三根秫秸,秫秸上端再缠绕棉花,寓意在阳间的饭已经吃到头,谨以对死者的祭奠。

这些与粟、黍直接相关的农祭、农俗及文化活动,是当地先民源于生存、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期待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并依附于生活、习惯、情感、信仰等综合的社会行为和意识形态,是粟作文化遗产重要的非物质组成部分。它们经过敖汉当地人民的反复演示与持续实行,表现出明显的集体性、趋同性和稳定性,具有强大的精神汇聚力与感召力,对社会秩序维系、心灵净化、文脉传承甚至环境保护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222/812.html



上一篇:“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监测基线
下一篇: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铜陵白姜种植系统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