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历史长河中的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利用探索(3)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上述各类农具以及部分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尚未与农业发生明显剥离的其他副业生产工具[13](P137-146),如扫帚、笸箩、粪锸、粪筐、独轮车、牛

上述各类农具以及部分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尚未与农业发生明显剥离的其他副业生产工具[13](P137-146),如扫帚、笸箩、粪锸、粪筐、独轮车、牛马车、粮囤等,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是传统粟作生产农艺过程与面貌的经典标志。传统农具的制作工艺与使用方法等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反映了粟作农业生产的特色,是确保粟、黍绿色天然本质的重要保障,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观赏、教育等精神文化价值。

图1 簸梭

图2 石磙

(二)沿袭至今的传统粟作农业制度与技术

粟作文化遗产包含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旱作农业制度与技术。敖汉旗的粟、黍古老物种虽历经了长久的变迁,但由于其多生长在旱坡地上,不便于机械化作业,因而仍保留有牛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敖汉粟作农业系统形成了从土壤耕作、播种到田间管理、收获及加工的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制度和技术体系。

敖汉粟适宜的轮作有大豆-粟-大豆-高粱、小麻子-粟-大豆-高粱、小麻子-粟-玉米-大豆、高粱-粟-豆类-荞麦、玉米-高粱-粟、玉米-粟-马铃薯、大豆-高粱-粟、玉米-大豆-粟-玉米等[6](《农业志·第四篇农作物》)。 在黍的轮作方面, 代表性的有黍-马铃薯-粟-豆-黍、黍-大豆-粟等,或四年,或三年,可实现土壤营养良性循环与持续增产。间、套、混作也是粟作农业的传统经验之一,具有生态效益,不仅益于用地养地,还可防治病虫草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粟和玉米的间套作,由于玉米秸秆的遮阴作用,抑制杂草率可达80%,能有效地减少病虫的寄生源[14](P48)。

敖汉人建立了适合当地的土壤耕作制。其中,免耕覆盖就是传袭下来的优良传统。免耕覆盖田地几年后,秋后深耕一次,然后重新覆盖耕作,易于解决土壤养分上下不均、耕作层变薄以及病虫害寄生等问题。人们还构建了以耕、耙、耱为中心的抗旱保墒技术体系;在保水环节上,形成了以改土蓄水为中心的垒埂打堰、结合深耕以减少地表水土径流量、加厚耕层活土层的土壤蓄水纳墒技术措施;在具体的选整地环节上,粟多于扛垅地秋天拔大草放垅,若是计划耕种的玉米和高粱前茬地,还要在前一年冬天拖冻茬子,否则就要在春天刨、搂净,秋收后深耕深松和耙耱,旱坡地冬季“三九”磙地,早春解冻时顶凌耙耱[15](卷七《种植业》)。

传统粟作栽培的特点还有通过“穗选法”“种子田”等技术选育诸多良种。粟有白、红、黄、黑、橙、紫等色,还有黏性小米,农家品种主要有齐头白、五尺高、二白谷、独秆紧、叉子红、花花太岁、绳子紧、兔子嘴、长脖雁、金镶玉、老来白、老虎尾等50多种。黍的农家品种则有散穗、侧穗和密穗型等:散穗型的有大粒黄、大支黄,侧穗型的有大白黍、小白黍,密穗型的有疙瘩黍、高粱黍(千斤黍))和庄河黍。这些品种有不同熟期、不同株型的,有高产的,有优质的,有抗旱耐瘠的,有喜水耐碱的,有抗病虫的,有分蘖力强的,有抗倒伏的,可以为农学研究、作物育种和多样性保护等提供资源和基因样本。

至于积制肥料、讲求培养地力和用养结合的技术经验,人们很早就开辟了人粪尿、畜禽粪便、秸秆肥、杂肥、牧草绿肥等多种肥源及积制方法。当地还有一种“五五一”积肥法,就是按照五份土、五份骡马粪和一份人粪尿的比例沤制粪肥;在作物收获之后,农民又将秸秆直接还田,或是将其铡碎后与水土混合,堆土发酵腐熟后施于土壤中;还可将其用作牲畜的饲料,经腹成粪后还田,在提高粟、黍利用率的同时保持了土壤肥力。

粟、黍的播种方法有条播、穴播和撒播,但以条播和穴播为好,黍可适当密植。这里有一种敖汉人独创的特色播种方法,即播种用马、驴拉犁开沟,然后用被称作点葫芦头的点种器点种。这种点种器的一头会绑上茅草,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胡子”,它最大好处在于,经点种人用木棍敲击点种器中部后,种子就会流下来并顺着茅草的缝隙均匀地散开,为后续的间苗工作省去了很多麻烦。另外,播种施肥时要做到均匀“捋粪”,播种结束后还要及时覆土、磙压,以防止跑墒。当然,播种之前还要进行其他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检修农具与晒种、选种和拌种等,以达到杀死病虫菌、保护出苗率和防治黑穗、白发等病的目的。

播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禾苗出齐后要耪地,耪地宜早,既可除草,又能松土,民间有“地耪三遍赛好雨”“旱耪田,涝浇园”“锄板子底下有火也有水”之说;耪地要做到“头遍浅、二遍深、三遍四遍不伤根”[16](P151)。过后是间苗(薅地),且用小锄头锄去杂草。禾苗日渐健壮,还要进行耥地,具有抗旱、抗倒伏的功效。收获同样重要,所谓“三春不如一秋忙”,关键是把握成熟度,俗语说“秋分不割,熟俩丢三”,收获过早,影响产量;收获过晚,则易脱粒。然后就是打场、入仓,全年的农事活动方可结束。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222/812.html



上一篇:“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监测基线
下一篇: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铜陵白姜种植系统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