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北京河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以北京延庆寺棚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研究背景 北京的河道在功能上经历了从自然河道-漕运水系-滨水游憩空间的变迁过程。从内容上也从原始的桥梁、河闸等运河构筑物,演变成后来的楼阁、寺庙、宅园等建筑群。这些

1 研究背景

北京的河道在功能上经历了从自然河道-漕运水系-滨水游憩空间的变迁过程。从内容上也从原始的桥梁、河闸等运河构筑物,演变成后来的楼阁、寺庙、宅园等建筑群。这些河道文化遗产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与时代特征。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本的寺庙、楼阁等渐渐失去其原有功能属性,淹没在高楼大厦中,如同一个个凝固的时间。

文化遗产与社会相隔离,并与居民生活相割裂,不利于其文化价值的传承。更重要的是,部分文化遗产长期被个人、组织等不合理占用,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周边环境差,部分文化遗产周边甚至慢慢发展成城中村、棚户区等,导致文脉价值被置换,文脉的历史性、延续性遭到破坏。

2 场地概况

2.1 区位分析

延庆寺位于北京长河沿岸,海淀区万寿寺路22号。东侧紧邻万寿寺,西侧邻近广源闸,属于私庙。现仅剩些许断壁残垣与几株古树,沦为名副其实的大杂院、城中村。

2.2 历史沿革

2.2.1 长河风貌历史变迁

长河的变迁侧面反映了北京的变迁历史(见图1)。这里曾经是热闹喧嚣的码头,皇家御用的水上航道,历代皇室巡幸及进行佛事的重要场所,留下无数古迹名胜、园林古刹和诗词歌赋。直到清朝灭亡,封建帝制覆灭,长河的繁华与尊贵也因此一落千丈,不复当年之胜景,部分寺庙遗产甚至成为民居。新中国成立后,长河经过多次综合治理,才演变成现今的游憩性景观河道(见图2)。可以说,近现代长河的变迁从侧面反映了北京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在北京市区内的诸多河流水系中,长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其独特性。

2.2.2 延庆寺周边历史沿革

据1997年版的《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延庆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5年)。皇帝游览长河水道途中在万寿寺休憩时,延庆寺是一般官员用于小憩的场所。

通过查阅资料及实地走访调查,改革开放前延庆寺区域发展相对迟缓,住区主要为旧街区原住住户模式,并且由于延庆寺和万寿寺等寺庙遗产的保留使该区域的人文气息浓厚。到21世纪初,区域周边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大量新建居住区兴起,但也导致该区域棚户区内的居民生活条件与周边新建居住区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该区域棚户区内的原住居民逐步搬迁,外来租赁用户逐渐成为居住主体,人口类型多为流动人口,由于棚户区内部缺乏管理,私搭乱建行为猖獗,最终演变为如今名副其实的“大杂院”(见图3)。

目前,延庆寺院内的内部结构早已面目全非。曾经的正殿和偏殿等,由于历史原因早已被个人占用且所有住户都没有产权,以长期“临时居住”的形式在此生活,整个延庆寺与周边的私搭违建、棚户建筑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文化的伤疤,仅能从山门及东侧门处看到些许气息尚存的历史感(见图4,5)。

图1 历朝代长河变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长河沿岸文化遗产及景观节点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延庆寺棚户区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4 延庆寺偏殿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5 延庆寺东侧门及山门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3 周边环境分析

延庆寺地理位置优越,西侧紧邻北京西三环,周边资源丰富,毗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国家图书馆、紫竹院公园等大型公共设施及公园绿地,亦邻人济山庄、中海紫金苑等现代居住区。相较北京较为偏远的城中村,其地理位置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与周围高速发展的繁华商务区相比,低矮闭塞的延庆寺棚户区仿佛是城市“孤岛”。

棚户区周边交通相对便利,有多条公交线路,同时邻近北京地铁4号线、9号线及在建的地铁16号线。相较场地外部,棚户区内交通不便,无法满足消防及疏散的安全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3 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对延庆寺村居住情况进行全面、直接、准确的了解,选择调查问卷、走访询问、居委会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进行深入调查,以期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最精准的数据,全面了解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情况及其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

3.1 居住人口调查分析

延庆寺棚户区居民的人口组成及相关概况的调查如图6所示。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616/1538.html



上一篇:名城研究视野下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
下一篇:支持下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路径探究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