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北京河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以北京延庆寺棚(2)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根据对村内棚户区居住人口调查可得:①延庆寺棚户区人口密度极大;②从人口年龄组成上看已属老龄化社区;③延庆寺棚户区绝大多数为外来流动人口,

根据对村内棚户区居住人口调查可得:①延庆寺棚户区人口密度极大;②从人口年龄组成上看已属老龄化社区;③延庆寺棚户区绝大多数为外来流动人口,在本地居住时长较短,一般为3~5年,本地人口极少,外来人口多以个体经营、打工为主,多数从事体力劳动;④大多数居民选择住在这里,是因为周边工作机会相对较多,而且租金较低,符合其经济实力。

3.2 居民满意度调查分析

结合调查问卷及走访调查方式对延庆寺棚户区居民满意度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交通状况、治安管理和居住情况等,如图7所示。

结合图7分析得出:①对于内部交通的便捷程度满意度很低,主要是由于住区周边道路过于狭窄,公交不方便进入,居民需要走很远才能使用公共交通;②对于环境卫生状况满意度极低,缺少环境维护和日常管理;③绝大多数居民对于居住面积、居住环境表示不满,希望居住环境可有所改善,但限于目前个人的经济实力,短期内尚不允许马上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④延庆寺棚户区周边缺乏公共空间及运动设施,更缺乏开敞绿地,部分居民对此很不满意。

3.3 居住建筑调查分析

由于私搭乱建及现状人口密度影响,延庆寺棚户区内建筑用地极其紧张,街巷建筑之间隔离不足2m,居民出入极不方便。棚户区内的建筑经历多年变迁与风雨侵蚀,多数墙面遭到腐蚀、损坏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如图8所示。

图6 延庆寺棚户区居民性别、年龄、劳动力、户籍、居住时长、居住原因调查结果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7 居民各项满意度调查结果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8 棚户区内建筑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 更新策略与建议

延庆寺周边是长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改造会破坏其历史价值。通过微调改善空间机制,对延庆寺棚户区进行有机更新,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改良城市风貌,是对文化遗产最大的尊重。

4.1 明确权属,腾退与修复建筑

通过对公共、私人空间的划分,明确空间权属,清理出公共空间;同时对建筑进行详细评估,筛选出拆除、改造与修复的建筑;对场地内的违建和私搭乱建进行拆除和腾退;对一些建筑结构基本完好但配套设施不全的建筑进行微改造修复,如图9所示。

4.2 保护与修复历史文化遗产

保留延庆寺唯一遗留下的山门作为场地文化历史标志;保护延庆寺场地内的古树,营造更好的植物景观,体现场地古老的文化氛围;修复原为延庆寺方丈僧人住宿的几座清代遗留建筑,作为文化科普博物馆,向人们讲述场地的历史,如图10,11所示。

图9 改造前后肌理对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3 改造公共空间,激发场地活力

打破居住区封闭界面,将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互动共享的人性化社区。针对当地居民公共生活极其匮乏的现状,设置休闲、娱乐、可停留的小场地,激发场地活力。由于场地内部多数建筑入口空间狭小,砖墙结构完全隔离室内外联系,所以选用栅栏、木板等材料打造小尺度景观并进行柔化处理,如图12所示。

整治沿街商户,营造长河沿岸商业氛围,提升景观风貌并吸引更多的人流;激发地块内居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采用居民共建方式对棚户区进行改造与修复,打造兼具历史文化教育与商业活力的宜居生活范例。

图10 保留与修复延庆寺山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1 保留古树、修复历史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2 街道空间改进及休闲场地移入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 王佳琪.“柔性边界”在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0.

[2] 吴丽云,黄鑫.微更新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生机[J].环境经济,2020(13):44-45.

[3] 邓笑.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9):71-73.

[4] 车军.延庆寺:长河的重要节点[N].北京日报,2017-08-24(17).

[5] 王玏,魏雷.北京长河线性文化游憩空间构建初探[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2013.

[6] 刘程.北京长河滨水区空间形态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3.

[7] 王玏.北京河道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616/1538.html



上一篇:名城研究视野下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
下一篇:支持下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路径探究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