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名城研究视野下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4)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以类型学、形态学等为核心,形成了点、线、面、区域等不同层级的保护体系,建立了以空间为主导的研究体系。然而,物质层面的空间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以类型学、形态学等为核心,形成了点、线、面、区域等不同层级的保护体系,建立了以空间为主导的研究体系。然而,物质层面的空间形态往往是社会形态的映射,因缺乏关于社会组织结构与关系等方面的持续探索,导致某些对文化遗产的研究成为“空中楼阁”。

城乡文化遗产的社会研究需要紧密联系时代背景,在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合力推进,重点关注名城研究在文化复兴阶段的社会变革,聚焦社会转型过程消费观念、职业理念、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的变化,同时,需要注意在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下,不存在封闭的文化系统,不同国家和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指引了人类世界未来发展的整体走向,社会关系的规模、集散与演变将会引导文化遗产的空间形态。

4.4 单一保护,修建研究空白——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动态监管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缺乏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保护整治规划与上位规划衔接不当,导致保护措施并没有较好地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得到落实。对于文化遗产而言是纯粹地就保护论保护,修建研究则相对空白。

名城的修建研究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如何对保护地块进行空间组织、营造景观特色,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并进行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至关重要。通过规范合理的保护管理程序、建立历史环境的建设管理体制、完善保护管理立法,有效推动保护措施的落地和后期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促进修建研究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建构。

我国文化遗产的修建研究可以为名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需要关注保护、管理的系统性整合,不仅需要确定保护要素、方法及要求,还需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推动保护措施有效落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期、动态监管,实现从保护到管理“一竿子到底”的研究模式。

结语

对于我国城乡文化遗产的研究需要对不同国家、地区的遗产保护体系进行比较,通过国内外保护案例和制度的类比,总结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为新时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注释

① 除此之外,一些国家级的遗产保护项目是对世界级遗产保护体系的补充:例如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是世界记忆文献遗产的预备清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

[1] 张希月,陈田. 基于游客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影响机理研究——以传统手工艺苏绣为例[J]. 地理研究,2016,35(3):590-604.

[2] 崔峰,李明,王思明.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2):156-164.

[3] 张兵. 城乡历史文化聚落——文化遗产区域整体保护的新类型[J]. 城市规划学刊,2015(6):5-11.

[4] 阳建强. 基于文化生态及复杂系统的城乡文化遗产保护[J]. 城市规划,2016,40(4):103-109.

[5] 刘伟强. 大理旅游区地位分析[J]. 经济地理,1991(2):93-96.

[6] 常晓舟,石培基. 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持续发展之比较研究——以西北4座绿洲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例[J]. 城市规划,2003(12):60-65.

[7] 徐东文,王颖凌,叶护平,等. 基于CVM的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以历史文化名城阆中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4):646-648+653.

[8] 林轶,田茂露.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游客感知价值及开发对策——以大理古城为例[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2(2):74-82.

[9] 胡浩. 基于要素分析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格局中心性研究[J]. 地理科学,2014,34(10):1176-1183.

[10] 胡明星,金超,董卫. GIS技术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南京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0(8):56-58.

[11] 吴庆洲. 历史文化名城牛津[J]. 国外城市规划,1991(4):40-43+3.

[12] 王瑞珠. 国外历史名城总体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一)——老城和新城的关系城市布局和空间发展模式[J]. 城市规划,1992(3):54-59.

[13] 王瑞珠. 国外历史名城总体规划中的几个问题(四)——城市传统风貌的保护、协调及街道立面的控制[J]. 城市规划,1993(1):54-59.

[14] 李小波. 延续历史剖面,寻求共生空间——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文化理念[J]. 城市问题,2001(5):2-4+15.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616/1537.html



上一篇:漆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以儿童棋盘设
下一篇:北京河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以北京延庆寺棚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