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名城研究视野下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2)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 研究主题与学科方向 名城研究的主题主要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保护规划等方面,涉及宏观的城市层面、中观的街区层面及微观的文物层面,

2.2 研究主题与学科方向

名城研究的主题主要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保护规划等方面,涉及宏观的城市层面、中观的街区层面及微观的文物层面,建构了全方位的研究体系(图1c),而关于名城研究的方向,其与经济学的交叉属性最为明显,涉及城市经济、旅游经济、区域经济等多层面,除此之外,名城研究与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密切关联(图1d)。

3 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规律

3.1 技术方法:从定性到定量,齐驱并驾

历史文化名城初期以定性研究为主,2000年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始增多,名城研究的技术形态表现为“定性为先,定量于后”。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对史料古籍与历史遗存进行分析,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个案解读,以描述性研究为主。

最早的定量分析源于建筑学中视角、视距的分析,随后,定量分析开始增多。如通过模糊数学法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通达性与知名度进行解析,突出名城在区域旅游环境中的地位[5];通过德尔菲法、权重系数法、层次分析法等建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素、保护目标的评价系统,聚焦各因素的相互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建立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6];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源与当地居民的支付意愿进行评估,以采取相应的引导措施促使居民有效参与古城建设[7];通过服务重要性—表现绩效性分析法对大理古城的游客感知价值进行评价,提出古城的提升策略[8];抑或在整体层面以全国11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材料,对其交通可达性、空间破碎度等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权衡政府与市场的权责归属与利益关系[9]。

与定量研究方法相呼应的是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URMS)与空间信息系统(如GIS)在名城发展中的大量运用,高效地促进了名城研究[10]。

3.2 研究模式:从舶来到内生,兼收并蓄

在名城研究的基础阶段,主要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实现从舶来到内化的转变,保护与发展的理论开始内生建构。名城的研究模式表现为“从舶来到内生,兼收并蓄”。

在研究初期主要是对国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制度的借鉴。

首先,是理论的舶来与内化。表现为对国外历史名城的整体解读,阐释其历史沿革、文化遗存与保护方法,如英国的牛津[11]、也门的扎比德、阿拉伯的廷巴克图、波兰的克拉科夫、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等。抑或以历史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规划结构、传统格局、空间形态等的比较研究等具体要素对国内外历史名城进行对比分析[12-13],探讨了德国的诺林根、意大利的锡耶纳、西班牙的塞哥维亚、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法国的昂古莱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等对苏州、绍兴、上海、北京的借鉴意义。

其次,是制度的舶来与内化。在立法层面,英国的《历史纪念物保护法》、法国的《马尔罗法令》与日本的《古社寺保护法》对我国名城保护中古建筑的保护、保护区的划定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并为国内名城保护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在管理层面,英国与日本采取的中央及地方两级管理体系、法国施行的“拆除许可证制度”、意大利的“文物宪兵司令部”等监管机制对我国名城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干峙指出:中国城市的发展要继承和坚持三个基本理念,即辩方正位的整体观念、体国经野的区域观念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14]。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与方法成为名城研究的热点与趋向,指出重拾中国城市规划营造传统的重要意义。

3.3 研究视角:从单体到区域,时空并举

在名城研究的基础阶段以文物保护的方针研究名城保护,随后,则开始以区域的视角探讨保护与开发的策略,寻求地上、地下、有形、无形、时间、空间的整体保护。名城的研究视角表现为“从单体到区域,时空并举”。

名城研究肇始,侧重对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的保护,以单体式、冻结式保护为主,在第三批名城公布时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了文物古迹的管理。在研究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地段时,仍然借鉴了“文物式”的保护形式,缺乏对整体环境的思考。

区域保护的研究视角最初建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提出宏观层面的旅游线路。随后,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等都扩大了研究视角,强调名城保护与发展需要立足于区域范围进行解读。历史性城市景观提出在更广阔的城市背景中保护、管理历史城区,充分考虑名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关系[15]。名城研究的新时期,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影响下,历史文化名城的关联互动和规模聚类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跨市域、省域与国际间的区域研究激增,如关于茶马古道、荆襄古道、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形成了城乡历史文化聚落[16]、城乡历史文化圈层[17]等多种区域系统观的研究理论。四维城市理论的提出[18],更是将空间层面的区域概念进一步扩充至时空并举的层面,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进一步延展了名城研究的区域观。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616/1537.html



上一篇:漆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以儿童棋盘设
下一篇:北京河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以北京延庆寺棚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