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江帆再识东山里的满族故事和故事家群体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江帆,国家非遗保护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教授、沈阳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东北区域民族与文化、生态人类学与民俗学、民间文学及传承人研究,对著名民间故

江帆,国家非遗保护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教授、沈阳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东北区域民族与文化、生态人类学与民俗学、民间文学及传承人研究,对著名民间故事家谭振山长达24 年的追踪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主要有《生态民俗学》《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山林·人·文化》《民间口承叙事论》《满族说部: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等。

2016 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子课题组对抚顺清原故事家黄振华进行实地采录

故事家在学术鉴定上有几个标准:讲述的故事数量比较多,50 个故事是一个底数;讲述活动的影响比较大,你说你是故事家、能讲多少故事,可是没有讲述活动,甚至住在你对面的邻居都不知道你会讲故事,这称不上故事家;讲述水平比较高,大家都信服;讲述故事,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传承谱系,家传还是社会传承清晰明确;讲的必须是传统故事,不是从书本上看来的、改编的、再创作的故事。所以通常界定为民间故事家,或者被评为非遗传承人,应该符合上述四条标准。

125 个故事家——辽东民间绝不止这个数字

20 世纪80 年代从事辽宁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时,我做过统计,当时辽宁境内能讲述百则以上故事的,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各个民族都包括在内,一共是125 位故事家,这是经过调查,可以把故事列出详细目录的。当然,在辽宁民间绝不止这个数字。这125位中有一部分是满族故事家,如满族三老人李马氏、李成明、佟凤乙,还有金庆凯、查树源、白富顺等都在内。那个时期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在辽宁的县区资料本中,印象最深的是本溪县和新宾县的资料本。这两个资料本中的满族民间故事非常有特点,也涌现了一批很有风采的满族民间故事家。

满族故事传承人徐振春

到20 世纪90 年代初,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基本结束。21 世纪初,尤其是2005 年以后,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满族民间故事顺利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后由辽宁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的师生,组成六个调查组,分别对“东山里”及明代辽东长城、清代柳条边周围的六个满族自治县进行深入调查,对辽东整个满族的文化历史生境和自然生境有了基本的把握。2008 年我们做辽东满族民间故事调查的时候,满族故事家仅有十几位健在了。

当年调查组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对20 世纪80 年代民间文学集成时期涌现的满族故事家做重点跟踪性回访,即他们的故事在当年讲得那么好,现在是否还能再讲,有没有新的补充。这一时期的辽东满族故事家,讲述质量还是很高的,讲述的水平不比20 世纪80 年代时候水平差。最终的调查成果是后来正式出版的三本厚厚的《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上中下),一共是135 万字,基本覆盖了辽东满族民间故事的基本类型。

满族故事传承人包广福

“东山里”的满族故事——“小故事、大道理”

“东山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地理概念,东山,指辽东山区,系长白山余脉,群山起伏的沟沟岔岔里边居住着满族群众,地理的阻隔必会影响到一些故事的扩散,在其他地域,如辽西的平原地区,便听不到这样的故事。地理屏障就像一柄双刃剑,既影响了故事的传播,又较好地保存了故事的风格。

满族民间故事的流布是有一个故事家群体。早在1985 年的时候,岫岩县就涌现出一个全国学术界都很瞩目的故事家小群体,人称“满族三老人”,指的是李成明、李马氏、佟凤乙,这三位满族故事家的故事在1985 年被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冠以《满族三老人故事选》,他们讲的就是“东山里”的故事,带有非常鲜明的辽东满族文化特色。

这些淳朴的民间故事家,有时候甚至可以用一些诗意的语言来讲民间故事,虽然他们中有的人从来没有上过学。像李成明老人,她没读过书,一辈子没有出过岫岩县城,她在世的时候都没有看过火车。但她讲的《车老板抓狐狸》的故事,开头是这样一小段话:“有一个牛车伙儿,一边赶着一挂牛车,一边卖呆儿,就见身边的高粱地里,有个东西影影绰绰,细一瞅,是个小媳妇,穿得花里胡哨,就见这小媳妇把手一拍,嘴里说‘来,来’,一只野鸡‘嘎嘎’一声,落到她的怀里。小媳妇抓住野鸡,顺着高粱地一骨碌,滚了一身高粱叶子,就见这个野鸡变成一个小孩,高粱叶变成了小棉被,小棉被把孩子一包,小媳妇往怀里这么一抱,这太阳就落山了。小媳妇出了高粱地,抱着孩子,扭扭搭搭顺着大道走下去了。”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313/978.html



上一篇:农村幼儿园田园课程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又一次文化寻根之旅评王安忆新作考工记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