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监测基线(5)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5.8 建立文化展示馆 投资280余万元在和孚镇荻港村设立了湖州生态文明展示馆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作为桑基鱼塘

3.5.8 建立文化展示馆

投资280余万元在和孚镇荻港村设立了湖州生态文明展示馆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作为桑基鱼塘系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展示桑基鱼塘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蚕桑文化、科技成就等内容。

4 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健全管理体系

目前桑基鱼塘系统管理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晰等问题。亟需整合现有管理、科研、开发等部门,建立一个有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办公场所的政府机构,来统筹桑基鱼塘系统管理工作,将目前相对分散的保护、研究、利用工作,置于该机构的统一领导之下。

4.2 精心规划设计

协调市、区、镇、村各级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遵照遗产重在保护的理念,统一规划核心基地的基本建设与维护,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防止各级各部门多头规划重复建设现象的产生。在业态推广上遵循“以塘桑为基础,以鱼蚕为根本”的基本原则,在资金、土地、房屋建设等方面制订政策,鼓励核心区农民参与养鱼、养蚕,在不改变桑基鱼塘系统传统模式与功能的前提下引入新的业态。

4.3 融入乡村振兴

将桑基鱼塘保护、建设工作,与“美丽渔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积极主动融入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中去。在系统内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遗产地农户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引入生态鱼养殖技术与模式,积极开展机械化、集约化种桑养蚕,同时加快家蚕良种繁育、彩色茧生产、果桑种植和桑、水产品精深加工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的工作步伐。

4.4 强化产业融合

发挥桑基鱼塘产业协会优势,将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内从事蚕桑、丝绸、渔业等相关产业生产与经营的主体以协会的形式联合起来;创建遗产地农产品GIAHS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协会授权使用GIAHS品牌的形式,联接辐射区域内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扩大品牌影响,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及衍生产品的附加值;实行统分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让基线内农户享受更多的利益分配,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充分挖掘遗产的生产、生态和文化价值,建立桑基鱼塘文创团队,编印桑基鱼塘系列丛书,开发桑、鱼、茧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组织农事节庆活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价值。

4.5 扩大系统影响

充分利用党委、政府主导的宣传机器,利用现代多媒体、互联网,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推介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不断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努力把桑基鱼塘文化打造成为湖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金名片;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农业部沟通联系,积极承办、协办2019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学术活动,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各类农业文化活动加强与其它遗产地的工作交流,在学习外地遗产保护经验的同时,扩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影响。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中最集中、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继2014年成功入选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11月,“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在罗马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评审,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为代表的古老文明,深刻揭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系统所体现的特征与“两山理论”发源地湖州生态立市、绿色发展高度契合。系统对预防极端恶劣天气带来的灾害、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推动区域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7年,农业农村部将南浔区和孚镇、菱湖镇认定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监测基线,并要求每年上报监测结果。本文介绍了监测基线的基本情况、3年来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1 基线基本面貌1.1 基线保护范围根据2013年9月南浔区人民政府与湖州市农业局联合颁布的《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与《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办法》的规定要求,“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范围,主要包括南浔区的菱湖镇与和孚镇的行政区域,包括菱湖镇的王家墩村、勤劳村、勤俭村、沈家埭村、南商林村、卢家庄村、射中村、山溪村、千丰村、山塘村、许联村、新庙里村、下昂村、六堡里村、竹墩村、陈邑村等及和孚镇的荻港村、新荻村、河东村、四联村、陈塔村和勤益村等行政村。东至菱湖塘—和孚漾—双林塘—义家港—菱湖塘—龙溪港沿线,北至横山漾—吴沈门阐下河沿线,西、南至南浔区与吴兴区行政交界。该系统总面积有1.4万hm2,包括1万hm2鱼塘与0.4万hm2桑?基线核心保护区范围依据系统景观面貌相对完整连片、生态循环系统典型有效、经济文化价值体现充分的原则,将南浔区孚镇荻港村与菱湖镇射中村划设为核心保护区。前者总面积176.5 hm2,其中核心保护基地66 hm2;后者总面积590 hm2,其中核心保护基地25 基线人口监测基线范围内现有常住人口为余人,其中在籍人口户余人,外籍人口余人。外出人口约人,主要去向为江苏、上海、安徽等地,主要从事水产养殖、蚕丝加工贸易 基线遗产系统面积监测基线遗产系统面积7190.7 hm2,其中和孚镇1614.1 hm2,菱湖镇 5576.6 基线生物资源千百年来,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内的劳动人民在自然形成的生物种群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驯化,建立了庞大的生物种群。据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院士专家工作站调查,目前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内,有栽有或饲养过的桑、蚕品种34个、鱼类水生动物包括传统“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龟、鳖、虾、蟹、贝类等30余种、粮食和油料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油菜、花生、芝麻等20余种、禽畜养殖动物有鸡、鸭、鹅、鸬鹚、湖羊、猪、兔等14种、果蔬作物有枇杷、桃、萝卜、芥菜、白菜、瓜类、荸荠、茭白等90余种。系统内还有花草作物40余种、各类树木与竹子90余种,各种昆虫涉及9目18科(蜗牛、蚯蚓、蛴螬等)1400余种、维管植物119种、鸟类110种、底栖生物100余种、浮游生物68种。如此众多庞大的生物群落,充分体现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而最能体现基线地方特色的农业生物资源品种,有湖桑系列、菱湖白扁豆、南浔绣花锦、湖羊、四大家鱼等 基线经济发展情况基线内农业文化遗产从业人数达到人(本地参与农民人),其中从事重要农产品生产人,从事重要农产品加工人,从事遗产旅游服务400人,从事宗教与传统文化传承5800人。经营性农业文化遗产总收入.16万元,占基线内经济总收入的41.3%。2 系统保护规划2.1 系统规模保护2.1.1 保护原则(1)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对桑基鱼塘系统需要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利用桑基鱼塘系统良好生态环境,适度发展低消耗的生态休闲旅游业、生态农产品等,提升系统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保护积极性,则可有效地促进桑基鱼塘系统可持续发展。(2)整体保护,协调发展。“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除了自身由桑蚕生态系统、蚕鱼生态系统、鱼塘生态系统、塘基生态系统等4个亚系统组合成生态循环系统之外,还有与之相关联的水利系统、丝绸产业、人与居住环境景观及系统衍生的蚕桑文化、鱼文化等,各系统间保持紧密依存关系。因此,“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必须坚持整体保护,各子系统协调发展。(3)动态保护,功能拓展。“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应充分认识“保护不是保存、发展不是开发”的农业遗产保护指导思想,对系统采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动态保护理念,以提高系统效益和适应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4)多方参与,惠益共享。“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应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级管理”的保护机制平台,尤其要充分调动农村社区农民、城市居民、企业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并使其获得各自的生态利益需求,这样,桑基鱼塘的明天将更加灿烂 区域划分2.1.2.1 按地理区域与基本现状划分(1)核心保护区。含和孚镇荻港村塘东自然村区域及菱湖镇射中村谈家墩自然村区域。核心保护区仍然保持“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传统桑基鱼塘模式”,并按现有状况进行原汁原味保护,包括老桑树、螺蛳壳泥堆积分化的土壤等。(2)次保护区。含和孚镇荻港村积善村、史家桥、田桥、崇文园自然村及菱湖镇射中村除谈家墩自然村外的区域。主体模式仍然“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传统桑基鱼塘模式”,但对坍塌塘基采用淤泥护坡、插柳固堤等传统的原生态驳岸方式,对塘基进行加固保护。同时,桑基内可套种间作郁金香、薰衣草等草本花卉,弥补桑基鱼塘景观单调缺陷,提升生态观光旅游价值。(3)一般保护区。含和孚镇、菱湖镇、东林镇等其他区域。模式仍为桑基鱼塘生态模式,陆地作物可采用果桑、油菜、芝麻、枇杷等 按系统塘基主体作物划分(1)桑基鱼塘功能区。以“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传统桑基鱼塘模式”为主体,适当发展“桑叶养羊—羊粪生沼—沼液养鱼—鱼粪肥塘—塘泥雍桑”的“新桑基鱼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2)油基鱼塘功能区。以发展“塘基冬种油菜、夏种芝麻(黄豆)—油菜饼、芝麻饼(豆饼)养鱼—鱼粪肥塘—塘泥雍油菜、芝麻”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为主体。(3)果基鱼塘功能区。以发展“塘基上种果桑(桃、梨、枇杷、冬枣等水果)—鱼粪肥塘—塘泥壅果桑(桃、梨、枇杷、冬枣等水果)”的生态循环模式为主体,使桑基鱼塘景观色彩多样化,增加生态景观观光内容,提高景观吸引力,提升保护区的保护能力。3 保护工作与成效3.1 加强能力建设3.1.1 健全遗产地管理体制2015年市、区政府协调建立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相关工作;南浔区农林局设立湖州市南浔区桑基鱼塘系统开发保护中心;在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区和孚镇,由和孚镇政府出面成立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承担桑基鱼塘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2018年成立桑基鱼塘产业协会,统筹系统内蚕、桑、丝、渔产业的发?出台规范性保护文件湖州市出台了《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共设六章二十九条,已于2013年9月经湖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开始实行;南浔区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浙江湖州南浔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并把规划纳入《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社会经济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在政策与财政资金方面对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与利用给予重点倾斜与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根据“办法”和“规划”,每年配套相关专项资金200余万元,主要用于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的修复工作;对桑地和鱼塘实行年作年修;申遗成功后,已向财政申请300万,用于核心保护区生态沟渠、文化长廊、生态桑园等建设,市、区两级政府各承担50%。除集中财政专项资金外,积极申请申报各项项目资金 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线内培育了以荻港渔庄、云豪家庭农场、阿大蚕桑专业合作社、恒华水产专业合作社、湖州天河食品有限公司等39家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主体。其中蚕桑种养加工经营5家,水产、果蔬种养加工经营34家 加强系统保护在核心保护基地内,通过流转形式,将原分散于各家各户的桑园、鱼塘由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一部分由管理部门直接管理,一部分返租给愿意经营的?系统生态保护通过对保护区河、港、漾的整治及水质的改善,为各种生物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一个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良好环境条件,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对河、港、漾、塘等的定期清淤和障碍物清理,提高区域内蓄水量,增强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鱼塘清淤。核心保护基地内的所有鱼塘清淤一次,将淤泥全部输送至塘基桑园。提高鱼塘蓄水量、改善鱼塘水生环境,提高桑园的肥力、改良桑园土壤理化性状。(2)増流放养与缺株补植。本着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原则,提高鱼塘养鱼密度并对桑园进行桑树缺株补植。在传统“四大家鱼”的基础上,逐步引入鲈鱼、黄颡鱼、鸭嘴鱼等特种水产。利用“跑道鱼”技术,打造现代版“桑基鱼塘系统”。对缺株严重的个别地块,2017~2018年,共补种桑树15万株以上。(3)引入家蚕原种饲养。与有关蚕种生产企业联合在区域内开展家蚕原种生产。目前,湖州宝宝蚕业有限公司已入驻荻港村,发展原蚕饲养户,利用桑基鱼塘系统内的桑园开展原蚕小蚕共育,大蚕分户饲养,收茧统一制种的模式进行一代杂交种的繁育。(4)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在区域内采取绿色生态防控措施,减量使用农药、化肥与其他投入品,最大限度地为各种生物营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系统景观保护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资金筹措机制,对区域内古村落进行保护和利用。同时,通过区域内河、港、漾、塘等生态廊道的净化、美化工程的实施,使保护区内桑基鱼塘文化、景观得到有效保护。(1)整修道路与加固塘基。按照原生态的要求,整修核心保护基地内部道路5200 m(其中荻港4200 m),路面铺设鱼塘清淤物中的淡水蚬壳,并在道路桥梁架设两侧护栏。在鱼塘四周用木桩加固,荻港核心保护基地已完成60%以上。(2)生态沟修复。在核心保护基地内保有纵横交错的沟渠,这些沟渠与外部水源相通,具有鱼塘排水充水、农具物产输送等功能。由于年久疏于管理,坍塌、堵塞严重,通过2年多的工作,对所有2240m长的沟渠进行了整修、疏通。(3)设施建造美化。在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工作的带动下,荻港古镇、射中古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引入第三方资金,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人文景观。在荻港核心保护基地内,投资建设了长度60 m的文化长廊,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耕技术知识进行科普宣传。在2个核心保护基地内,建设生产、管理用房1000余m2(其中荻港500 m2)。在核心保护基地内,建立果桑园、百桑园,并在主要道路两侧栽种一年生花草 加强科技服务3.3.1 开展横向联合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省淡水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区内,与李文华院士团队签约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桑基鱼塘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究;在院士专家团队闵庆文研究员等的指导下,与中科院地理所、浙江大学签约成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展湖州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签约建立桑基鱼塘科研创新中心,开展桑基鱼塘新生态鱼养殖模式研 项目研究咨询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山水湖州生态传承与发展研究、桑基鱼塘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究、适于省力化规模化的蚕桑新品种选育、关于进一步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建议、关于传承文化遗产,加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的建议的项目研究与略咨?提供技术指导除鱼桑丝绸文化外,湖州拥有古老而特色鲜明的茶文化、竹文化、湖笔文化、淡水珍珠养殖文化等。在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专家的指导下,德清县淡水珍珠养殖系统,已于2018年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茶文化,申遗工作也在按计划稳步推进。创新经营模式提升产业效益。系统内多家主体开展了“跑道式”生态循环养鱼、家蚕人工饲料与桑叶机械化采收模式的实践,为渔业、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引入的湖州宝宝蚕业有限公司,在系统内蚕农开展家蚕良种繁育、小蚕共育、彩色蚕茧生产等,扩大系统生产功能,提升传统蚕桑产业效益。2018年,菱湖、和孚两镇共建养鱼跑道110条,其中投产60条(28 hm2),预计与传统养鱼模式相比平均可增收2500元/667 m2,总收入增加105万,效益比传统养育模式 加强产品开发3.4.1 传统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以蚕茧、水产、果蔬为主业,经营面积8390 hm2,产品总产量 t,直接销售 t,销售额万元。以蚕丝、丝绵、水产品为主加工总量466.33 t,销售额4505万?旅游接待基线内直接提供旅游服务农户280户,企业5家,提供旅游、休闲、观光接待人次,收入约3550万元。其中荻港渔庄当年接待60万人次,收入超3000万元。荻港渔庄自主筹办的鱼文化节,从2017年起由企业自办上升为南浔区政府主办,并于2018年1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基地,于2018年9月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新产品开发生态产品开发。以湖州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南浔区菱湖镇云豪家庭农场、湖州南浔渔达果蔬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生产经营主体,研制、开发了具有桑基鱼塘系统特征的生态产品。引进、研发鲜食桑葚、桑叶茶、桑陌系列甜品、桑叶系列菜肴、桑葚酒等以桑、蚕(蛹)为原材料的系列产品几十种。在传统鱼塘内引进饲养鸭嘴鱼、生态甲鱼等直接销售市场,同时开展水产品深度加工,创新陈家菜系列菜肴。以鱼桑文化为基调,开发茧丝工艺品、蚕丝纸书画、风筝、灯笼、纪念徽章、出版物等数十种 加强文化传播3.5.1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参展、承办各类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2017年承办“第四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会”;2018年,组团参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参加在日本和歌山举办的“第五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会 参加展示展销活动以桑基鱼塘农耕文化为主题,2017年,参展广州创交会、北京农展会、省农博会等各类展示展销活动;接待国内外宾客参观考察,增强桑基鱼塘对外知名度。2018年11月,参加农业农村部举办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现场演示传统缫丝技艺 举办农事节庆活动举办鱼文化节、蚕花节等节庆活动,将桑基鱼塘文化教育融入农事节庆,营造传承发展氛围,增强系统农民的认知度 接待国际参访友人从2016年起,连续三年接待农业农村部、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举办的“南南合作”框架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AHS)高级培训班学员,积极主动参与蚕桑产业融入“一带一路”;2018年,分别接待了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柬埔寨、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蚕桑丝绸产业界学者与客商共4批20余人次;为乌兹别克斯坦培训家蚕良种繁育学员19人次 教育培训将桑基鱼塘文化传承纳入湖州市中小学特色教育课程计划,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桑基鱼塘系统文化艺术大赛,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培训,运用各种形式促进传统农耕文化在老、中、青等各代湖州人中传承与 加强媒体宣传力度3年来,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宣传屡次在央视、新华网、农民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播出或刊载。同时出版发行了《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沧海桑田的农耕文明》、《桑陌问答》等,介绍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成因、特征、价值、意义的科普丛书。桑基鱼塘景观,被浙江蚕桑学会主编公开发行的《蚕桑通报》作为2018年期刊封面 重视遗产标识推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获得通过后,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人员立即委托第三方启动注册“桑基鱼塘”公共区域品牌。以湖州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限公司(荻港渔庄)为代表的相关企业主动借势借力,在企业营销推广中主打农业文化遗产地品牌的意识增强,在产品包装上印制了“GLAHS”标识。湖州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展有限公司(荻港渔庄),于2018年国庆节前在湖州餐饮精品区太湖渔人码头开设了一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系统主题酒店”,餐厅内设15个包厢并以我国15个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命名,吸引了大批顾客前往就餐。为加强品牌统一管理,主管部门湖州市农业农村局于2018年10月25日在网上发布公告征集“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LOGO”,并由专家遴选确定。最佳设计作品,作为“桑基鱼塘”公共区域品牌的标识,按照有关规定授权生产、经营者使用 建立文化展示馆投资280余万元在和孚镇荻港村设立了湖州生态文明展示馆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作为桑基鱼塘系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展示桑基鱼塘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蚕桑文化、科技成就等内容。4 存在问题与建议4.1 健全管理体系目前桑基鱼塘系统管理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晰等问题。亟需整合现有管理、科研、开发等部门,建立一个有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办公场所的政府机构,来统筹桑基鱼塘系统管理工作,将目前相对分散的保护、研究、利用工作,置于该机构的统一领导之下 精心规划设计协调市、区、镇、村各级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遵照遗产重在保护的理念,统一规划核心基地的基本建设与维护,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防止各级各部门多头规划重复建设现象的产生。在业态推广上遵循“以塘桑为基础,以鱼蚕为根本”的基本原则,在资金、土地、房屋建设等方面制订政策,鼓励核心区农民参与养鱼、养蚕,在不改变桑基鱼塘系统传统模式与功能的前提下引入新的业?融入乡村振兴将桑基鱼塘保护、建设工作,与“美丽渔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积极主动融入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中去。在系统内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遗产地农户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引入生态鱼养殖技术与模式,积极开展机械化、集约化种桑养蚕,同时加快家蚕良种繁育、彩色茧生产、果桑种植和桑、水产品精深加工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的工作步 强化产业融合发挥桑基鱼塘产业协会优势,将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内从事蚕桑、丝绸、渔业等相关产业生产与经营的主体以协会的形式联合起来;创建遗产地农产品GIAHS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协会授权使用GIAHS品牌的形式,联接辐射区域内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扩大品牌影响,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及衍生产品的附加值;实行统分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让基线内农户享受更多的利益分配,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充分挖掘遗产的生产、生态和文化价值,建立桑基鱼塘文创团队,编印桑基鱼塘系列丛书,开发桑、鱼、茧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组织农事节庆活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价?扩大系统影响充分利用党委、政府主导的宣传机器,利用现代多媒体、互联网,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推介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不断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努力把桑基鱼塘文化打造成为湖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金名片;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农业部沟通联系,积极承办、协办2019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学术活动,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各类农业文化活动加强与其它遗产地的工作交流,在学习外地遗产保护经验的同时,扩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影响。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222/811.html



上一篇: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下一篇:历史长河中的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利用探索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