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困境及应对策略(3)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极力开展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统一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 借助于相关协同管理机制(实体或虚拟协同管理中心),分别从汉传佛教文化遗产

(二)极力开展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统一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

借助于相关协同管理机制(实体或虚拟协同管理中心),分别从汉传佛教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管理体系与服务体系等多个层面,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尤其是数字化建设体系。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化建设标准规范的基本要求、标准制定现状、互操作性问题、标准设计、标准测试、技术选择依据、标准评价与选择等。

如前所述,彼此独立的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系统、平台、应用之间缺乏信息交互与沟通,相关数字化建设标准规范的制定有助于解决多元化应用平台、系统和体系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突飞猛进的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需求,使得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极力推动其产数字化建设,事实上,各类软硬件基础设施供应商、相关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人员都在密切关注这一领域。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标准工作将能极大地促进政府、学术界、工业界和各类软硬件供应商对该领域的支持,从而推动该项工作的飞速发展。

(三)着力开展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基础(共性)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如前所述,汉传佛教文化遗产具有统一的分类体系和标准,但在不同区域、民族和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状态,由此可看出它们彼此之间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区别,但由于历史渊源、文化共性和艺术共性等因素的存在,致使它们彼此之间拥有着巨大的共性特征。

通过构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基础(共性)资源库能够极大地提升其特色文献资源库、文化遗产知识库与各类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与管理效率,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走入重复性、错误性的建设误区,提升相应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高精度匹配和识别。同时,基于高效率、高度结构化、全面系统的基础(共性)资源库,用户可以便捷地、高效、科学地将现实物理世界中的各类汉传佛教文化遗产的数据、信息与知识资源直接与资源库进行关联对接,从而实现资源库建设者、运营者、管理者与使用者的共建、共享、共用目标,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化、嵌入式、协作化知识服务。

(四)努力搭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安全保障与道德伦理体系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项目来说,安全(含网络、数据与管理安全)问题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重要话题,如何构建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也是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此外,由于宗教问题与宗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一直都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敏感问题,因此在获取、存储、分析和处理相应的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同时,如何准确、正面地把握其中的道德规则、伦理法则也是需要密切注意的问题。一方面,对于一些可能歪曲、违背社会道德伦理、影响社会管理秩序、或起到负面消极作用的文化遗产,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考虑适当摒弃和正确规避;另一方面,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所处的周围环境、氛围、人物、事件产生一定影响,这就需要充分协调好多方关系,在不对原环境、人物、事件和氛围产生消极负面影响的情况下,着力维护好彼此之间的协同、合作与和谐关系。

四、结 语

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在不同场合阐明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学术界也掀起了一阵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热潮。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传佛教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因其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近年来也有无数学者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

自1983年国务院颁布我国汉传佛教文化遗产重点寺庙以来,至今已经历了30多年时间,相关数字化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许多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尚未达到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这对于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而代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利益的图书馆,应当站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与相关领域研究者一起,秉持信息共建共享共用的理念,促进我国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佛教文化自公元前6世纪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漫长的生存、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国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与思想进行了高度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文化,并对中国的宗教、哲学、文化、艺术、习俗等产生了较大影响。汉传佛教作为佛教文化中国化的产物,其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传承、发展与保护的有效事实依据和珍贵历史记忆,如何有效地开展相应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就成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以汉传佛教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其基本概况与分类情况,探讨了其数字化建设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总结归纳了其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三个困境,并就此提出了四点应用与建设策略。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111/789.html



上一篇:俄罗斯“博物馆保护区”的发展、特征及其启示
下一篇:环三峡地区民间“搭红”现象的巫文化解读——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