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困境及应对策略(2)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特征和价值分析 1983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该报告

(二)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特征和价值分析

1983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该报告将境内142座寺院列为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这些寺院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一直都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焦点,而相应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一直都是学界重点研究的对象。由此产生的汉传佛教文化遗产的各类相关数据、文献、信息和知识呈现出了数据规模大、数据类型多、更新速度快、数据复杂性大、蕴含价值丰富等大数据特性。

汉传佛教作为我国佛教三大流派之一,经过数千年的传播和发展,给人类创造并遗留了大量的寺庙、壁画、佛塔、洞窟、碑文、雕塑和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佛教音乐、舞蹈、戏曲、工艺、节庆、经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艺术、历史价值和内涵,从数字化保护角度来探讨该领域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对于保护和推广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挖掘其潜在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内涵,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困境分析

数字人文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广泛开展,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极大地改变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和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11]。从已有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实践与研究来看,普遍倾向于将数字化建设视为一种外在干预手段、方法,比较偏重于技术性,这就给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带来一定困境。

第一,遗产数字化建设孤岛现象较严重。从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已有理论与应用研究情况来看,目前相关领域已经有了许多较为成熟的案例、平台、系统和方案可供参考和借鉴,但这些案例、平台和系统建设过程大部分是独立建设,且彼此之间独立存在,缺乏数据、信息、知识的交流与协同。这一现象致使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存在着重复性建设与重复性投入过多、资金浪费现象较严重、信息与知识共享程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遗产数字化建设未形成统一标准。从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来看,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其十分重视,在资金、人力和物力上舍得投入,但却忽视了从顶层设计角度来制定相关文化遗产的全国性数字化加工标准。制定统一的数字化建设标准有助于从相关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与处理等环节,到相应软件系统设计、研发、测试与修改等环节,再到整个数字化建设体系的管理、服务与维护等环节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我国现有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研究仍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从而给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带来了一定困扰。

第三,遗产数字化建设缺乏统一协同管理机制。目前国内大部分汉传佛教文化遗产都在着力打造其数字化建设体系,且已有许多遗产已成功构建了相应的软硬件平台与体系。如何在完成相关的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平台和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更好地全面协调这些数字化系统与平台,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发挥出其蕴含的知识服务功能,就需要构建出一个融合软硬件管理与服务、汉传佛教文化教育与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管理机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相应的机制、组织或机构,从而使得在我国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出现了一系列重复性问题。

三、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应对策略

(一)全力推动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协同管理机制的建设工作

通过该机制全面协调我国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需求、规划与实施,将其以“心脏”与“头脑”角色来对待,它可全面获取、分析、协同、管理与监测我国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类相关数据、信息与知识,并面向相关政府、机构、部门、组织、用户与文化遗产管理者、提供者、运营者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智慧化和多元的知识服务。

在构建该机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来规划设计好相应的组织结构、业务职责与功能划分等,制定相应的管理、服务、技术标准与规范,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各个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建设目标、建设需求、技术架构、运营体系、管理模式、应用与服务模式等。而在具体的运营与管理过程中,统筹规划、管理、整合和共享与之相关的软硬件、网络、计算、存储与管理资源,并实时监测、维护与管理各个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体系的运转情况。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111/789.html



上一篇:俄罗斯“博物馆保护区”的发展、特征及其启示
下一篇:环三峡地区民间“搭红”现象的巫文化解读——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