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佛教文化自公元前6世纪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漫长的生存、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国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与思想进行了高度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自公元前6世纪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漫长的生存、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国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与思想进行了高度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文化,并对中国的宗教、哲学、文化、艺术、习俗等产生了较大影响。汉传佛教作为佛教文化中国化的产物,其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传承、发展与保护的有效事实依据和珍贵历史记忆,如何有效地开展相应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就成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以汉传佛教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其基本概况与分类情况,探讨了其数字化建设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总结归纳了其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三个困境,并就此提出了四点应用与建设策略。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汉传佛教文化遗产的研究还不多,对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与应用研究更少,但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及其数字化建设的日益关注,也因其所蕴含特殊的历史、文化、艺术与社会价值,正逐渐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田青和桑吉等认为佛教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元化和包容性也是全人类辉煌文明的历史见证[1-2]。刘洪彩等认为佛教文化遗产泛指与佛教相关的文物、建筑群、遗址等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两大类[3]。陈炜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调研法,对我国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分布、价值与特点等进行了调研[4]。吕丽辉等在对杭州汉传佛教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基础上,从遗产保护视角下探讨了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功能[5]。杨姗姗等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近十年来国内关于西部地区佛教文化遗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6]。梁景之等认为藏传佛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进而从保护与开发利用角度,对藏传佛教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传承与保护方法、价值与利用策略等进行了深入分析[7]。

在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方面,王海涛等针对甘肃、青海和西藏藏传佛教寺庙的特征,设计了相应的寺庙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8]。陈振旺等从跨学科角度,探讨了文化科技融合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中的技术应用[9]。喻雯虹通过介绍与分析国际敦煌项目(IDP)的起源、架构与发展入手,对佛教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10]。

笔者通过对国内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困境等进行详细论证与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对我国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困境分析

(一)汉传佛教文化遗产基本概况描述

从国务院公布的142所汉传佛教重点寺院来看,发现汉传佛教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类型文化遗产三大类型。其中,第三类是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的其他所有汉传佛教文化遗产(如著名高僧、隐修居士、寺院饮食等)的统称,在此不做过多描述。当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是汉传佛教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应的各类数字化建设、信息共享与信息检索平台建设研究也主要是围绕这两大类来开展的。

笔者在对国内汉传佛教文化遗产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对应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寺院、寺庙、佛塔和园林等建筑类,如广西桂平市的洗石庵、贵州贵阳市的弘福寺与黔明寺、云南昆明的圆通寺与筇竹寺等;二是石窟、洞窟与佛洞等洞窟类,如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河南的龙门石窟、四川的邛崃石窟、山东的万佛洞等;三是摩崖石刻、壁画、雕塑等实体艺术作品类,如广东的七星岩摩崖石刻、云南的华严阁壁画彩绘、四川的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等;四是佛教遗址、遗物、遗骸类,如贵州的东山寺遗址、唐玄奘法师顶骨等。

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规模、类别和内容则更加丰富,主要包括:一是佛教音乐(广西桂平佛音、峨眉山佛音等)、舞蹈(如娑摩罗舞、菩萨蛮舞等)、戏曲(如忍字记、弥勒记等)和祈词类;二是佛教文学作品、神话与宗教传说类,如《撰集百缘经》《天业譬喻》《菩萨本生鬘论》等;三是佛教节庆、庙会与诞辰类,如观音诞、盂兰盆节、大庙庙会等;四是佛教手工技艺类,如石刻技艺、雕像技艺、壁画技艺等;五是佛教古籍、经籍和册籍类,如各类珍藏古籍文献、大藏经、妙法莲华经等。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111/789.html



上一篇:俄罗斯“博物馆保护区”的发展、特征及其启示
下一篇:环三峡地区民间“搭红”现象的巫文化解读——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