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儒学世家、抗金名帅张浚的事功思想(5)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应该说张浚的事功思想观点明确,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方法可行。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张浚的事功行动 张浚倡导的事功思想,不仅表现在著书立说方面

应该说张浚的事功思想观点明确,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方法可行。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张浚的事功行动

张浚倡导的事功思想,不仅表现在著书立说方面,更表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中。据《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三的记载:他时刻不忘“清修笃慎”的目的,因而“孜孜为国”“有志天下”。靖康初(1126),金兵陷京师,金人议立张邦昌时,张浚时任太常簿,便与开封士曹赵鼎、司门员外郎胡寅,不甘受辱,不书议状,一起逃至太学中。后闻高宗即位,他立即驰赴南京,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建炎三年(1129)春,金人南侵,他抗御于吴门。不久苗傅、刘正彦作乱,他会同韩世忠、刘光世等平乱,拥高宗复位,被任知枢密院事。次年,他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他知道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团结有志于事功的人才,共同努力。因此他在关陕三年,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守凤翔,选用王彦、关师古、吴璘、杨政、田晟、王宗尹、王喜等人,“后皆有声,世服其能知人”。“西北遗民,归附日众。”虽然富平之战失利,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他“自淮西归,与赵鼎同在相位,以招徕贤才为急务,从列要津,多一时之望,人号为小元祐”。同时,他还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却敌有功。后因秦桧主和,他被排挤出朝,贬谪到永州闲居。这时他虽处逆境,仍多次上书议论国事说:“当今时势譬若养大疽于头目心腹之间,不决不止,决迟则祸大而难测,决速则祸轻而易治,惟陛下断之于心,谨察情伪,豫备仓卒,庶几社稷有全安之理,不然异时以国与敌者反归罪正议,此臣所以食不下咽,而一夕不能安也。”秦桧见之大怒,把他贬到更边远的连州居住,后又迁到永州、潭州等地,让其长达二十多年不得安宁。但张浚不忘报国初心,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著作《紫岩易传》等书,探索治国之道,宣传事功思想,时刻等待朝廷的召用。

孝宗即位后,金军南侵的形势日益危急,张浚方被召见。他对孝宗说:“今日便当如创业之初,每事以艺祖为法,自一身一家始,以率天下。”他“力陈和议之非”,劝孝宗“坚意以图事功”,“且谓新政以人才为急,人才以刚正为先,因疏当今小大之臣,有经挫折而不挠,论事切直者,凡十数人荐于上”。于是,孝宗任命他为江淮宣抚使,复往江上,积极备战。

隆兴元年(1163),除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时金军在虹县和灵壁两地,积粮修城,即将南侵。张浚抢在其未发动进攻之前,与主宰殿前司李显忠、建康都统邵宏渊商议,二人也各献攻打二邑之策。张浚具以闻上,孝宗召浚赴行在,命先图两城。乃遣显忠出濠州趋灵壁,宏渊出泗州趋虹县,张浚亲临前线指挥。显忠至灵壁大败金军,宏渊围虹县降其守将,乘胜进克宿州,中原震动。孝宗手书慰劳说:“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张浚以“盛夏人疲”,急召李显忠等还师。但金军援兵大至,显忠连日接战不利。邵、李二人“不相能”,配合接应不及时,宋军终致败退。张浚时在盱眙,亟北渡淮,入泗州,抚将士,待形势安定后,乃还维扬,上书待罪。朝廷中一时之间议论纷纷。孝宗复赐张浚书说:“今日边事倚卿为重,卿不可畏人言而怀犹豫。前日举事之初,朕与卿任之,今日亦须与卿终之。”并没有追究他兵败的责任。但后来以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日益得势,张浚痛感抗金无望,乃多次上章请求致仕。罢相后,在回湖南途中,行至江西余干,得疾去世。

不难看出,张浚毕生“志在报国”“志在事功”,并为之进行了极大的努力,为南宋政权的稳定,作出了可圈可点的贡献,应予肯定。当然由于多种原因,他未能“恢复旧业”,也可说是“功业未就”,但怎么能够把责任全都归到他的身上呢?“其志可嘉”,很了不起啊。

正如《宋史》在其“传论”中所说:“观其初逃张邦昌之议,平苗、刘之乱,其才识固有非偷懦之所敢望。及其攘却勍敌,招降剧盗,能使将帅用命,所向如志。远人伺其用舍为进退,天下占其出处为安危,岂非卓然所谓人豪者欤!”以至于“群言沸腾,屡奋屡踬,而辞气慨然”。毫不退缩,也表现出他事业心的坚强。直到“致仕”后,他还说:“上如欲复用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辞。”可见其爱君忧国之心,始终如一,时刻不忘建功立业。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012/652.html



上一篇:近代天主教方济会在鄂西的发展与影响
下一篇:广东省游径系统选线因素研究 ——广东绿道、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