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文旅融合要用好文化遗产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要进行区域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整理优秀文化遗产。实际上,除了著名文化遗产外,各地还有不少遗珠,有些有待挖掘,有些发现多年但挖掘研究得不够,没有呈现出其历史、艺术和

要进行区域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整理优秀文化遗产。实际上,除了著名文化遗产外,各地还有不少遗珠,有些有待挖掘,有些发现多年但挖掘研究得不够,没有呈现出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相关文化研究理论的不断突破,人们对一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正在发生改变,一些新的文化遗产得到了重新认识。因此,各地要加强区域文化资源普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及时做好文化遗产挖掘整理。

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过去,“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一度十分突出,一些文化遗产保护不够,甚至遭到破坏。因此,要让文化遗产走出深闺,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增加文旅产业内涵和吸引力,除了颁布实施保护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拓展保护文化遗产的经费来源,尚需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全民的参与意识得到提升,文化的自觉意识得到加强,保护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这其中,要注意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非遗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但非遗利用也有难点和痛点,就是场景应用不好适配,因此要抓住文化遗产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魂魄,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打造适合现代应用场景的IP产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髓不在保护中流失,让广大群众更好地消费文化。

【来源:经济日报】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拓兆兵)

文化的独特性越强,地方特色越鲜明,旅游价值就越高。当前,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日趋加深。因此,相关部门要廓清思路、守正创新,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的新路径,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并赋能其他产业,放大产业价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缩影。我国文化遗产众多,很多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著名景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深入挖掘阐释利用好文化遗产的内在精髓和时代价值,对于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打好文化遗产这张王牌。

近年来,文化遗产越来越被重视。每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2/0815/1976.html



上一篇: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申遗可以让世
下一篇:中国的14处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人类宝藏旅行目的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