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3)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戏曲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戏曲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的艺术因素,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清代康熙年间,傩戏在湘西出现,随即由沅水进入长江,迅速传播开来,与各地的民间艺术相融汇,形成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像湖南、湖北(主要流行于鹤峰和恩施地区)的傩堂戏就是吸收花鼓戏表演技巧而形成的。

万载傩戏又称“跳魈”,流传于江西省万载县乡间和邻县。它大约诞生于元末明初,是当地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平安的一种民俗活动。整个仪式中,当地民众奉唐末五代的“杨吴将军欧阳晃”为傩坛主神。到1940年,万载全县已有傩队17支,傩神庙9座,其中最早的潭埠镇沙江桥傩庙始建于明代初年。万载傩戏分“开口傩”和“闭口傩”两类,开口傩有《关王下笺》、《开山》、《关鲍大战》等7个表演剧目,有生、旦、净、丑的脚色分工,演出动作古朴粗犷,唱、念、做、打齐全。万载傩戏在赣傩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傩文化的载体,在傩舞发展和傩戏形成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剪纸(瑞昌剪纸)

瑞昌剪纸是流传于江西省瑞昌市民间的传统美术,其起源于汉代。受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经过相互磨合、交融,融汇了南北特点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既有精巧、秀丽、严谨的阴柔之美,又有古朴、坚实、豪放的阳刚之美,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别具风神。

竹编(瑞昌竹编)

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偏西,长江中游南岸,这里有山竹六万多亩,其中的竹类包括毛竹、筋竹、水竹等近十个品种。瑞昌竹编技艺历史久远,当地的商周古铜矿冶炼遗址中即曾完整出土过运送矿石的竹筐。千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传承发展,瑞昌竹编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瑞昌竹编工序复杂,编织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加之品种繁多,相关的编织工作很难用现代机器生产来代替。在瑞昌当地,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竹编,竹编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瑞昌竹编的主要产品有床、桌、椅、凳、橱柜、簸箕、米筛、篼、凉席等,近年又开发出花钵、花篮、鸡、鸭、龟、水果盒、飞禽走兽、礼品盒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竹编制品精密细腻,美观实用,都是不可多得的工艺佳品。

烟花爆竹制作技艺(万载花炮制作技艺、萍乡烟花制作技艺)

江西省万载县是我国传统的烟花爆竹产区,大约从18世纪中叶起,当地即已开始烟花爆竹的生产。清代道光年间,万载的烟花爆竹已“通行南北”。光绪年间,当地“男妇大小均借此以资工作”。清末民初,万载花炮从业人员日益增多,达到数万人,爆竹庄有近千家,在全国各地从事花炮经营的著名爆竹庄有在赣州的赣庄、在浙江的浙庄、在广州的广庄等。20世纪80年代,万载烟花爆竹产业的从业人员达15万,产品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万载烟花爆竹品种繁多,有全红礼炮、大小彩炮、鸡公炮、雷鸣炮等六十多种。以响声而言,就有六响、一百响等19种;以纸之长短、厚薄而言,有三裁、四裁、九裁等规格;以结鞭形式而言,有平边、立边(俗称“顿边”)之分。万载烟花爆竹生产所用的原料土纸、火药均为本地所产,土纸为表芯纸,纸质细嫩柔软,带有韧性,火药质量也属上乘。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制作的整个生产过程由七十多道工序组成,均以手工操作,技术含量高,流程复杂。万载烟花爆竹产品无杂质且有香味,响率高,响声清脆悦耳,是人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祖拜佛时喜用的佳品。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制作爆竹、烟火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湖南的爆竹制造始于唐代,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而它是由江西上栗发展到湖南浏阳,进而推广至醴陵的。由此可见,上栗是爆竹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爆竹行业祖师李畋为上栗县麻石人,他发明的原始爆竹是将竹子锯成两边带节、长约尺余的竹筒,里面装上火药,头上插一根火线,点燃火线,竹筒即被炸开,发出巨大响声,因而得名“爆竹”。后来李畋发现竹筒做成的爆竹有时不易炸开,有时炸开了又会伤人,于是转而寻求一种更好的筒子材料,经过试验,制成纸筒爆竹。其后他又将爆竹的引线逐个连接起来,制作出鞭炮。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725/1616.html



上一篇:专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要通过申
下一篇:探访自然与人文之道 2021奔驰SUV之旅敦煌启程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