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农耕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不能没有你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守望家园】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

【守望家园】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作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近年来,留住乡愁情怀,守望心灵家园,成为社会共识和时代呼声,特别在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针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利用提出指导意见后,社会各界对于农耕文化的关注度更是大为提高。人们保护和利用农耕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日益提高,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也随之兴起,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态势;但也不可否认,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某些不容忽视的偏差和误读。因此,对于相关问题我们要认真思考,厘清思路,把好方向,行稳致远,为这个课题交出一份合格的历史答卷。

1、守望与保护的紧迫性

中国的传统农耕时代延续数千年,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重大转变。目前,我们正处在农耕嬗变的历史节点上。大量过去农村司空见惯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物,因不再需要而迅速消逝;许多民间习俗信仰,因现代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而不再传承;甚至部分优秀的传统观念也被年轻人遗忘。中国的农耕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人们开始警觉到传统农耕文化正在渐行渐远地离开我们,意识到了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或社会组织,着手抢救性收集保存农耕器物,留下农耕记忆。

农耕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绝大多数非遗,如技艺、民俗、信仰,为无形的文化存在和传承,但是,这些文化信息常常依托于有形的器物而留存下来。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诸多物质载体将历史记忆直观地呈现出来。

中国地域辽阔,中华农耕文化既有着同源同流同质的特性,又有着地域差异性和多元性,所以,当漫长农耕时代终结之时,不同区域抢救性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农耕文化场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纵观目前国内农耕文化场馆建设情况,基本还处于起始阶段。大多为民间自发行为,也有少数场馆由政府有关部门或有关行业创办。初期的主创者大多是凭兴趣收集物品,由直觉引发行动,展览陈列比较粗放,内涵释读浮于表面;有的甚至单纯出于吸引眼球、招徕顾客而为,缺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识。更有甚者,因缺乏知识和学术支撑,虽然号称“博物馆”,但实际存在一些误读、曲解、张冠李戴的现象。希望有关方面进一步予以重视,不仅做好宏观指导,而且给予学术支持,合理适度地创建一批农耕文化主题场馆,准确地为传统农耕时代留影造像。

2、解读与传播的针对性

中华农耕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厚重,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里,创造、积累和传承下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遗产。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这笔庞大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加以甄别,深入挖掘它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出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诸如修齐治平、遵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邻里和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救困、见义勇为、敬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俭约自守、中庸泰和的生活理念……这些其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因而释读、传播这些优秀的农耕文化,对于当今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深入、准确把握农耕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借助多种渠道和手段进行富有针对性的阐释、传播和教育。

一是利用报纸、广电、网络等进行传播弘扬。近年来,不少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以守望家园、莫忘乡愁为主旨,制作播出了一批栏目和作品,广受欢迎,尤其是一些关于非遗项目介绍、传承的内容备受追捧,表明优秀的农耕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当然利用媒体解读和传播优秀农耕文化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任重道远。特别是在5G、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这项工作,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901/546.html



上一篇: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2座古镇,除了丽江古城,另
下一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邢台历史文化之邢台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