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庆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推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2017年起“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6月9日是调整后的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当天上午,作为遗产日庆祝活动之一,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

从2017年起“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6月9日是调整后的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当天上午,作为遗产日庆祝活动之一,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大众考古》杂志社、南京大学南京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江苏人民出版社文化遗产分社和悦的读书协办的“庆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专题报告会”在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举行,近百位专家学者和市民参与了此次报告会。

报告会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主持。在报告会开始之前,贺教授简单介绍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由来以及研究所成立15年来走过的历程。讲话中,贺教授不止一次地提出作为学者身负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价值的责任,这也是其作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领头人带领团队正在践行的事业。

报告主题:

1、深耕南京文化研究助力世界名城建设

干有成(基础研究部主任)

2、全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实践

赵鹏(规划部副主任、区域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3、UNESCO文化多样性理念对世界遗产价值评估的影响--以中国明清城墙为例

陈思妙(世界遗产部主任)

4、新疆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以吐鲁番及昭苏为例

马涛(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

5、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李新民(文保中心副主任)

6、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赵丹丹(文物修复部主任)

7、博物馆没有“标准答案”

翟森森(博物馆部主任)

基础研究部主任干有成在报告中提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自2003年成立至今,仅承担南京市委、市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等委托的项目达到100余项,涉及考古勘探、基础研究、世界遗产申报、规划设计、博物馆展览陈列内容设计、文化建设决策咨询等领域。

南京城市的出现、发生和发展都要受到中国国家整体格局的影响和制约,是对中国宏观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中心城市。因此,做好各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对南京城市的发展乃至世界名城的建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南京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人文资源,如何转化为城市人文魅力和文化竞争力,需要认知、保护、复兴工作的长期坚持。

规划部副主任、区域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赵鹏提出,要做好全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依照文化遗产性质与综合价值建立文化遗产谱系,合理的推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价值多样化,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城乡一体化发展。

世界遗产部主任陈思妙表示,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已有52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其中文化遗产36项、自然遗产12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 目前,我国还是世界遗产大国而非世界遗产强国。立足于科学保护、加强学术研究是在 UNESCO文化多样性理念等外部国际形势下,构架世界遗产价值体系的关键。

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涛在报告中提到,新疆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要注重价值体系的构建:由研究人员发现价值、技术人员保留价值、管理人员创造价值、社会全员传播价值,在这样的体系下,文化遗产可以为社会方方面面提供各自所需,如在文旅事业发展、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民族团结、意识形态领域统一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文保中心副主任李新民阐述了我国大遗址保护的发展历程,从历史文化、科学研究、艺术等方面提出了大遗址的多个价值。并结合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当前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模式与常用的几种展示方式。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819/505.html



上一篇:全球第一个整座城市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
下一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贵州线上线下活动丰富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