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创意时代,传统非遗的“寻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明确指出鼓励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

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明确指出鼓励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科技创新和文旅融合趋势增强,非遗的传播和展示手段愈加多样。目前非遗传承新兴方式有哪些?其背后推动力又是什么?非遗与文旅融合、融媒体发展、精准扶贫等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一、非遗创新形式多样,背后推动力有哪些?

1

文旅融合,为非遗传承提供新思路

随着文化和旅游的联动效应愈加凸显,非遗如何借助旅游的力量实现自身的突破性发展成为了新时代的命题。2018年6月8日,雒树刚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座谈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很多人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与差异,因为着迷于各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旅游的需求。文旅融合使得激发非遗传承创新有了新动力,为非遗传播的途径拓宽了道路。在全民文化旅游的时代,“非遗+旅游”思路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满足大众的高质量出行需要,更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2

短视频创新传播方式

不断崛起的移动短视频市场也成为了非遗传播形式创新的另一大推动因素。根据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而其中作为短视频领域领跑者的抖音app,其日活已经超2.5亿。日前,抖音推出了“非遗合伙人”计划,意味着短视频在非遗文化塑造和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媒介角色。

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也就是说社会中的大部分现象都是通过各种互动仪式形成和维持的。短视频具有观看与被观看的强互动性使得非遗可以利用非遗继承人拍摄的短视频与其进行互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生成短视频,短视频模式通过记录(摄制)非遗文化、分享(上传)、点评与转发,使用户收获文化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共享,其社交属性也推动了传统非遗文化传播模式的改变。如抖音的“非遗合伙人”计划,共包含1214项非遗国家级非遗,生产了2400万条视频,产生了1065亿次播放,共有31亿次点赞。通过用户与创作者的点赞及互动,非遗的魅力将进一步被公众所熟知。

3

非遗整体性保护转向

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政府及个体对于非遗的保护形式在发生变化,逐渐由项目保护到整体性、区域性保护的完整生态系统转变。文化和旅游部也在各类会议中强调“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整体保护氛围的营造”。

2018年12月10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发布。这意味着非遗的保护重点从之前的重在保护代表性非遗项目名录向保护非遗相关的表现形式、存续状态等文化生态方向过渡。

在非遗注重整体性保护的转向中,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其开展的维度也逐步扩展,各类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已实施4年的研培计划,全国累计举办培训班590期,培训学员2.5万人次,加上各地组织的延伸培训,覆盖传承人群已累计达7.1万人次)有序展开,使得非遗工艺振兴计划不断深入,更从传承方式上有了进一步创新,数字化传承及保护体系逐步建立。

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

二、非遗,正以这样的方式存在

正是由于各类非遗政策的实施、创意时代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国家及人民对于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等众多因素的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性传播才得以发展,其传播形式也日趋活跃与多元。

1

“非遗+”让市场更活跃

在文旅融合创新性思路的推动下,“非遗+”正在寻求与旅游产品的互相借力。

“非遗+建筑”,打造立体人文景观

中国的历史文化街区长期处于被保护的封闭状态,缺乏人文艺术气息,非遗的助力使历史街区的旅游组织向“街区平台+非遗传承人”方向演化。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713/370.html



上一篇:敦煌研究院:用匠心呵护遗产 以文化滋养社会
下一篇:我市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 北大港湿地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