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6)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⑦郝长海、曹振化:《旅游文化学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⑧⑨〔美〕 Dallen J.Timohy著,孙业红译:《文化遗产与旅游》,中国旅游出版

⑦郝长海、曹振化:《旅游文化学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⑧⑨〔美〕 Dallen J.Timohy著,孙业红译:《文化遗产与旅游》,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页,第175页。

⑩又称为“场所精神”,是1980年由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一书中提出来的,是指客观物理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系统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以及对这种体验到的情感状态的描述。参见邹统钎:《遗产旅游发展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

?〔美〕 ,孙业红译:《文化遗产与旅游》,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年版,第85页。

?沈祖祥:《旅游与中国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杨义:《中国现代文学图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8页。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一种大众的生活方式。据原国家旅游局统计,2017 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达50 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4.57 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为1.39 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为1.29 亿人次,而且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①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翼,以探寻作家留下的遗迹、亲临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场景等为主题的文学旅游,正日渐受到旅游者尤其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追捧。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学资源,对这些文学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对于传播文学,打造地方旅游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学旅游者往往接受过一定的文学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熟悉文学作品并且拥有“欣赏和理解此类遗产的文化资本”(赫伯特,2001)②,渴望通过文学旅游进一步了解作家及其所生活的时代,寻求或考证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活原型,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场景。因此,复原作家曾经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的历史遗迹,还原或再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及其所描绘的乡土景观、民风民俗等,可以使文学旅游者进入文学和旅游的双重审美境界。一、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内容体系及开发现状(一)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作为一种遗产旅游类型,文学旅游是指建立在“遗迹或吸引物的文学价值”③基础上,旅游者通过观赏或者体验作家生活地、工作地、学习地、作品诞生地、故事发生地,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情节等,从中得到精神愉悦、文化熏陶的旅游活动。文学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家生活地、工作地、求学地、祠馆、墓地、作品诞生地、故事发生地,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情节等与作家作品相关的、可供旅游开发并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参观游览的资源。(二)文学旅游资源的内容体系根据以上概念,文学旅游资源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文学遗迹,如故居(旧居)、祖居、祠馆(如纪念馆、纪念堂、纪念室、祠、庙)、墓葬、暂住地(如学习地、工作地、活动地)等。开发文学遗迹,必须在深入把握作家精神实质和人生历程的基础上营造原汁原味的历史环境,让旅游者通过游览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家的日常生活,借此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他们的创作经历,了解他们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成就,从而进一步丰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品位。二是作品背景地,如故事发生地、模拟文学景观等。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还原或再现这些文学场景,将作家笔下虚构的艺术世界以实体形式呈现出来,可以带给旅游者“真实”的体验和回味,从而加深旅游者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很多文学作品是作家在游历过程中所留下的名篇佳作,里面所涉及的景观往往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因而能强烈地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致。三是文学旅游商品,如作家的塑像、作品中人物或场景小摆设、各类旅游服务材料(如《文学旅游地图》、导游词、旅游指南、旅游形象宣传片)。四是其他衍生资源,如以作家名字命名的公园、学校等公共文化设施,作家雕像,文学题材影视剧拍摄选用过的外景地、修建的影视城,将文学元素与民歌、舞蹈、地方戏等结合起来开发的综艺演出,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像作品等。④(三)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近年来,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些文学旅游资源有的已经被开发成旅游胜地、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们和当地的旅游大环境构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目前,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一是纪念馆开辟得较多,原址保护相对薄弱。我国拥有为数不少的文学主题祠馆,它们为旅游者了解作家作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大上”的纪念馆远不如原汁原味的遗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更大。二是开发重点不够突出,缺少对资源的充分整合。众多的文学旅游资源处于地理空间上的自然分布状态,难以发挥集聚效应,急需加以整合,打造几条著名的文学旅游路线。而且目前设立的作家故居或祠馆主要集中于现当代作家,无法反映近代尤其是古代文学的面貌。现有的作家故居或祠馆主要集中于进步的左翼主流作家,其他流派作家资源的开发则相对较少。在众多的文学旅游资源中,遗迹类文学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尤显不足。三是开发定位出现偏差,社会效应未能凸显。在文学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出于“效益第一”思想的主导而歪曲原著或事实,或者热衷于修建各种人工景点,甚至不惜伪造历史事件、开发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悖的文学旅游资源。据媒体报道:山东省阳谷县和临清市争相瞄准《金瓶梅》来进行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前者开发了一处“金瓶梅”文化区,后者则计划将“《金瓶梅》故乡”培育成为城市形象,并打算建一个“金瓶梅”文化城。如此一味炒作而忽略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将使文学旅游陷入尴尬的处境。可见,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学旅游资源,仍然任重而道远。二、文学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价值(一)文学旅游资源的特点1.资源的丰富性。我国历代作家层出不穷,经典作品数不胜数。谭正璧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收录有历代文学家6851 人,北京语言学院《中国文学家辞典》编委会编的《中国文学家辞典》古代分册(仅出两册,收至唐代止)收录有古代文学家1493 人、现代分册(共四册)收录有现代文学家2262 人,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的《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收录有现代作家708 人。这些作家或留下了故居(祖居),或塑造了经典的文学形象,或在萍踪所至处留下了怀古追今之作,或是后人为弘扬和传承其精神而兴建了以作家名字命名的公园、学校等公共文化设施。这些丰富的文学旅游资源,具有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是当地旅游开发的一笔宝贵财富。2.思想的教育性。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作家对自然万物和社会民情的体悟,更渗透了作家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因此很容易唤起读者对历史、现实和人生的感悟。而通过文学旅游获得的人生感悟,往往要比阅读文学作品来得更深刻。文学旅游的最大目标群体是对作家作品感兴趣的文学爱好者,文学旅游这种寓学于游的方式对他们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到的文学形象,文学旅游者往往会试图去寻找、考证它们的现实原型。这些文学旅游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知识,通过文学旅游,就能将之前所学在“现实”中逐一得到验证,从而可以更加逼近文学世界本身,加深对作家的了解和对作品的感悟。而通过对作家及其笔下人物爱国情感、人文关怀、处世人格等的认同和再认识,文学旅游者也可以从中提升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学到新的文学和历史知识。正如蒂莫西、博伊德所说:“源自童年的正面经历可以在人们长大成人以后唤起他们故地重游的愿望,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向子女传递传统,构建他们的记忆,并开始产生一种怀念童年的情结。”⑤因此,很多文学旅游者会在开展亲子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发扬作家人生经历的教育意义,激发同行孩子的求学和向上积极性。3.内容的审美性。不同的文学旅游资源,具有特色各异的艺术风格,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就能营造出特定的文学氛围,从而为文学旅游资源增添深层次的内涵和情趣,文学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则可以不知不觉在文学作品和实地的两相对照中获得丰富、独特的审美感受。近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的西游记二宫(2017 年已经拆除)、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的龙宫洞、上海市松江区的西游记迷宫、湖北省随州市的西游记主题公园等,均根据小说《西游记》中的情节描写而加以开发,一直广受文学旅游者的欢迎。古往今来的作家游踪广布,佳作迭出,他们对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的描述和传扬,既丰富了景观内涵,又向后人传递了旅游信息。唐代诗仙李白曾四游浙东,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等名作,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天姥山营造了富有浓郁神话色彩的艺术境界;诗圣杜甫也曾把“吴越之游”列为早年的壮举之一,晚年所作《壮游》表现出了对浙东山川景物的念念不忘;现代作家郁达夫的系列游记描述了富春江畔的丰富人文古迹和秀丽山水风光。这些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文学景观,原本在读者心目中是抽象、模糊的,但因为有了这些文字的描写而变得具体可感起来,于是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愿望。可见,文学具有一种兴游效应,它可以增强旅游者的游览兴趣,增添其游览情趣,同时又可以使旅游者得到独特的审美感受。4.开发的高效性。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宣传旅游景观的作用,历代文学名家所创作的经典作品的广泛传播会带来旅游景观的声名鹊起,从而引得后人竞相拜访。“旅游者在消费活动中购买的是一段特殊的‘经历’。由于文学旅游资源的主体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家当年的特殊‘经历’的真实记录和感受,再加上文学作品的承载形式语言文字具有超时空的传播功能,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⑥。文学旅游者一般精通相关作家的经典作品,同时对游览作家生活、学习、工作地或作品中所涉地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对文学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相较于其他旅游景观,可以节省很多宣传成本,并且可以快速地将文学爱好者变成目标旅游者。像“江南三大名楼”,分别因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勃的《滕王阁序》而身价倍增,苏州枫桥镇的寒山寺也随着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声名远播,吸引着历代旅游者神往。这些名楼、名寺并非因为其本身的雄伟壮丽而闻名,而是得益于历代文人的吟咏。相反,被誉为“天下奇观”的张家界,历史上因为地理位置较偏而没有留下较多的文人吟咏之作,因而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才为世人所发现。由此可见,文学对旅游可以起到重要的广告宣传作用。(二)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1.人文价值。旅游是文学交流的重要载体,它向旅游者提供了一种了解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的个人体验。对文学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作家的人文精神和作品的文化内涵。“文学能够升华和美化环境,为自然旅游资源增添人文美”⑦。作家总是在记述本人行踪的过程中,或吟咏当时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或赞美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或描述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湖北省的赤壁景区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而闻名遐迩,北京和上海先后根据《红楼梦》中的描写而兴建的园林景观“大观园”一直广受旅游者的青睐。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已经成为南京旅游的重要名片,每天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往感受秦淮河的江南风情。重庆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开发的“红岩连线”旅游专线,成为一条红色旅游经典路线。郁达夫有诗写道:“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不朽的文学作品往往会赋予旅游景观以一种精神或气概,并传递给到此游览的旅游者,从而提升其人文精神。现在,很多作家的出生地、学习地、工作地等都陆续被开发成了旅游景观,旅游者通过到作家故里旅游,追寻作家的足迹,从而与作家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和对话。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对话,既能够提高旅游景观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品位,又能够加深旅游者对曾经阅读过的文学作品的理解,并获得丰富的社会和历史知识。2.历史价值。文学旅游资源尤其是其中的文学遗迹,往往见证了过去某一历史时期文学事件的发展进程、作家的构思过程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具有值得记忆的重要历史信息,称得上是一部部反映历史场景的“纪录片”。历代作家所留下的足迹和事迹,所描绘的乡土景观、风土人情、饮食起居等,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是珍贵的文学记录,是人们追溯历史、了解历史、增长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保护和开发文学旅游资源,不仅可以扩大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力,而且可以为后人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历史事件、民风民俗等提供颇具史实性的资料。旅游者通过目睹作家生活或工作过的地方,可以产生某种怀旧感和崇敬感。“旅游是对过去进行使用的一种形式”⑧,“重新演绎名人和事件经常被认为是吸引游客记住人物、日期以及特定时间和地点所发生事件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在游客自己被鼓励参与这些演绎的时候”⑨。因此,文学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历史,为旅游者提供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3.审美价值。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旅游方式已经由观光游逐渐转向文化游,旅游者更希望通过旅游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使心灵得到洗礼。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了作家抚今追昔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它们所传递的美,往往可以调动旅游者的审美感,使之在游览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陶冶自身情操。近年来兴起的绍兴鲁镇、南京秦淮河、苏州寒山寺旅游热,无不因其形象地还原或再现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情节,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参与了文学和旅游的双重审美体验,产生了情感共鸣,因而总是游人如织、生意红火。4.经济价值。作家作品是旅游景观的免费广告,在它们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凭借作家作品的影响力对旅游景观起到非常好的宣传作用,从而提升旅游景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作家笔下所描述的祖国山川景物、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民风民俗等,会让读者产生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从而推动文学旅游的兴盛。文学旅游不仅可以使开发文学旅游线路的各大旅行社增加收入,而且可以为当地带来门票、旅游商品、餐饮住宿等直接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学作品还具有带动新兴旅游资源开发的功能。北京围绕“恭王府为大观园旧址”之说做足文章,兴建了一处大观园,并在此拍摄了电视剧《红楼梦》。江苏南京则在江宁织造府遗址上复建了江宁织造府博物馆、曹雪芹纪念馆、红楼梦文学史料馆等。江苏无锡将电视剧《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拍摄地开发成了水浒城、三国城。江苏连云港依托古典小说《西游记》相继举办了数场学术研讨会、文化节庆活动。安徽婺源思溪延村则借着电视剧《聊斋志异》的拍摄和热播而开发成了聊斋影视村,西安也借着影视剧《白鹿原》的拍摄和热播而开发了白鹿原影视城。可见,文学作品中虚构或虚实相生的人物、场景、情节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旅游产品,从而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别开蹊径。三、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一)遗迹复原模式遗迹复原模式是指还原作家生活地、作品诞生地、故事发生地等文学遗迹的原貌,让旅游者得以体味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并在参观过程中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当前种类繁多的文化旅游中,以造访作家生活地、作品诞生地、故事发生地等为主题的文学旅游,正日渐受到旅游者的重视。旅游者通过参观文学遗迹,追寻作家的精神历程,从中可以找到一种“在场感”⑩。对于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较大的文学遗迹,可以实行“原址、原状、原物”保护,重点开展一些对文学遗迹危害较小的修学游、考察游等。这类文学遗迹要以真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以相关当事人的回忆为佐证,尽可能还原作家当年生活和工作的状态,一应生活用具均按原样摆设,门前还可以树立作家雕像,让旅游者最大限度地接近作家的真实生活状态。可以举办“作家故居一日游”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座、文学体验等活动,加深旅游者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二)场景再现模式场景再现模式是指重现或再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情节,以相对真实的环境来呈现虚构的文学世界,从而使旅游者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通过虚构的著作,地方、事件和人物都进入了生活并且成为非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虽然那些地方从来没有存在过,但它们存在于文学爱好者的头脑中”?。在这些模拟的文学景观里,可以借助影片、谈话、老照片、物件等多元化解说方式演绎作家、人物、场景和事件,在动静结合中帮助旅游者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家作品。但体验式项目的设置要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能较好地体现作品所表现的时代背景、乡风习俗乃至人物的言行举止。比如在绍兴鲁镇,可以让游客扮演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并身着民国时期的服饰亲自登台唱一曲《手持钢鞭将你打》、用铜板去咸亨酒店喝老酒等;在兰亭可以模仿当年曲水流觞场景,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文学活动。(三)历史街区模式历史街区模式是指复原作家的生活场所和作品中的场景、气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体现文学内涵、集民俗风情、休闲观光、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历史街区,让旅游者身临其境深度体验文学场景。开发文学旅游资源,必须注意文学性、时代性和地域性,针对目标旅游者的需求,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结合当前各地的特色小镇创建,作家故里可以整体打造成文学小镇,无论是小镇内的客栈、餐馆还是路名、店名等,都可以以作家的名字或者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地名来加以命名。同时,文学小镇必须保持历史的尺度,无论是建筑、装饰材料,还是商家出售的旅游商品等,都要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使旅游者能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生活方式,通过这样的跨时空“对话”,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家及其作品。小镇内文学场景的布设,要准确反映作品细节,再现故事发生地的状貌,让旅游者在表演式体验、品尝性体验等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四)专线旅游模式专线旅游模式是指通过区域合作整合各地文学旅游资源,集中打造文学主题的旅游线路。独立的、小规模的文学旅游资源或许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对远距离的旅游者而言,但将几处独立的文学旅游资源联结起来,凝练成一个独立或多重主题,就可以互相支持,形成更大规模的旅游产品。我国文学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空间分布却很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因此,可以通过开设文学旅游专线将这些分散的文学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群。如可以根据某一经典名著设置故事情节旅游线路,让旅游者重温经典名作。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中国,课本的影响力几乎是全民的。很多名著在中小学课本中都有所选取,像鲁迅作品在大中小学的教材中都有收录,不少作品均涉及了绍兴的乡土景观和民风民俗。因此,可以推出“跟着鲁迅作品游绍兴”活动,助推学校开展文学感知教育。绍兴到杭州的浙东运河,可以以乌篷船为载体开发旅游路线,推出“运河故事馆”文学旅游专线,让旅游者领略运河沿线古往今来的动人故事。(五)产业开发模式产业开发模式是指发展配套产业体系,实现文学旅游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文学旅游可以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相结合,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可以开设以作家命名的文学旅馆,里面的房间以人物名字命名,房间的摆设体现作家生活场景或文学场景。这样,旅游者在住宿的同时,还能通过房间里的摆设产生文学遐想,“体验”作家的创作心境,满足旅游者回顾历史、品味文化、体验作品等精神旅游消费需求。在文学旅馆的设计、装修过程中,要尽可能逼真地还原当时的原貌,或在里面设立作家笔下人物蜡像,或绘制、张贴故事情节连环画等。对于旅游者而言,实际的旅游体验毕竟是短暂的,但旅游商品却可以帮助旅游者回忆、强化、延伸这种体验。文学旅游商品的设计既要突出文学性,并融入地方元素;又要突出纪念性,满足旅游者通过购买纪念品加深印象、延长记忆的需求。(六)影视旅游模式影视旅游模式是指通过拍摄同名影视剧,借助影视剧的热播效应而传播作家及其作品,同时因拍摄需要而兴建的拍摄场地,可以让旅游者在参观过程中重温作品(影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张艺谋在20 世纪90年代曾说过:“文学驮着电影走!”影视剧中那些熟悉的场景,可以带领旅游者重温影视剧情节,旅游者们也乐于为这些场景所吸引。旅游者可以穿上影视剧中人物的服装,带上道具,模仿其动作,过一把戏瘾;也可以直观感受剧中人物旅程的沿途风景,置身其间,就能寻找剧中人物的“经历”或“体验”。作家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可以推出“影视剧地图”,让旅游者跟着作品中的主人公或根据文学作品拍摄的影视剧中的主人公的足迹重温故事情节、体会沿途风光、了解地方民俗,寻找“在场”感。如借助根据茅盾小说拍摄的同名电影《春蚕》,让旅游者体验养蚕的乐趣。四、文学和旅游的双向互动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旅游结下了不可分解的‘秦晋之缘’”?,两者是“意义互参,现场共享”?的。两者的有机结合最终为文学塑造了实体,也为旅游提升了品味。文学以其文字描述和传扬了山川景物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因为文学内涵的渗透而提高了旅游景观的文化品位。旅游则进一步满足了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在其旅游活动中又更好地传播了作家作品。可见,文学和旅游的联姻,可以满足作为读者的旅游者和作为旅游者的读者的双重审美需求。文学和旅游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文学和旅游互为依存。文学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成为旅游景观开发的重要主题,能催生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的文学旅游产品;而通过复原作家生活、学习、工作场景、还原或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及其所描绘的乡土景观、民风民俗等,则可以使旅游者通过真切的体验加深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和深入理解。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学和旅游是有机融合的。第二种情况是文学和旅游互为广告。借助著名作家或经典作品开发旅游景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样的文学旅游资源一经打出名气后,与之相关的作家作品就会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作家身上的人文精神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传承。从这层意义上讲,文学和旅游互为传播媒介。第三种情况是文学和旅游互生互利。文学资源可以依托其众多的读者增加建立在它基础上的文学景观的知名度,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众多依托作家作品资源开发的文学旅游商品也能够助推文学的传播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极大地促进文学遗产的保护。从这个层面上看,文学和旅游是互动相制的互生过程。可见,文学和旅游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互为广告、互生互利的双向互动关系。作家作品资源进一步丰富了旅游资源,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促进了旅游景观的内涵提升;而通过旅游景观的还原或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及其所描绘的乡土景观、民风民俗等,则使旅游者通过真切的体验对作家作品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更好地传播文学,同时从旅游的角度来观照文学的状貌,也有助于开拓文学研究的视野。概而言之,文学能通过旅游者的传播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而旅游中融入文学元素,则可以拓展旅游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旅游景观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从而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科学厘定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内容体系,并结合各类文学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差别化开发,实现文学的旅游化和旅游的文学化,进而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既具重要性更具可行性。①参见李金早: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EB/OL].http:///txt/2018-01/09/content_.htm,。②转引自〔英〕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著,程尽能主译:《遗产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③张维亚:《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南京夫子庙李香君故居和王谢古居案例研究》,《旅游学刊》2007年第3期,第41页。④参见傅祖栋:《浙江现代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宁波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第124页。⑤〔英〕 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著,程尽能主译:《遗产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⑥袁方、李世忠:《陕西文学旅游资源价值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4期,第182页。⑦郝长海、曹振化:《旅游文化学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⑧⑨〔美〕 Dallen J.Timohy著,孙业红译:《文化遗产与旅游》,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页,第175页。⑩又称为“场所精神”,是1980年由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一书中提出来的,是指客观物理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系统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以及对这种体验到的情感状态的描述。参见邹统钎:《遗产旅游发展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美〕 ,孙业红译:《文化遗产与旅游》,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年版,第85页。?沈祖祥:《旅游与中国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杨义:《中国现代文学图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8页。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024/710.html



上一篇:将“遗产”转化为“资源”<sup>①</sup> ——
下一篇:跌落的痛感,那起遗产纠纷案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