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5)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六)影视旅游模式 影视旅游模式是指通过拍摄同名影视剧,借助影视剧的热播效应而传播作家及其作品,同时因拍摄需要而兴建的拍摄场地,可以让旅

(六)影视旅游模式

影视旅游模式是指通过拍摄同名影视剧,借助影视剧的热播效应而传播作家及其作品,同时因拍摄需要而兴建的拍摄场地,可以让旅游者在参观过程中重温作品(影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张艺谋在20 世纪90年代曾说过:“文学驮着电影走!”影视剧中那些熟悉的场景,可以带领旅游者重温影视剧情节,旅游者们也乐于为这些场景所吸引。旅游者可以穿上影视剧中人物的服装,带上道具,模仿其动作,过一把戏瘾;也可以直观感受剧中人物旅程的沿途风景,置身其间,就能寻找剧中人物的“经历”或“体验”。作家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可以推出“影视剧地图”,让旅游者跟着作品中的主人公或根据文学作品拍摄的影视剧中的主人公的足迹重温故事情节、体会沿途风光、了解地方民俗,寻找“在场”感。如借助根据茅盾小说拍摄的同名电影《春蚕》,让旅游者体验养蚕的乐趣。

四、文学和旅游的双向互动

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旅游结下了不可分解的‘秦晋之缘’”?,两者是“意义互参,现场共享”?的。两者的有机结合最终为文学塑造了实体,也为旅游提升了品味。文学以其文字描述和传扬了山川景物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因为文学内涵的渗透而提高了旅游景观的文化品位。旅游则进一步满足了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在其旅游活动中又更好地传播了作家作品。可见,文学和旅游的联姻,可以满足作为读者的旅游者和作为旅游者的读者的双重审美需求。

文学和旅游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文学和旅游互为依存。文学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成为旅游景观开发的重要主题,能催生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的文学旅游产品;而通过复原作家生活、学习、工作场景、还原或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及其所描绘的乡土景观、民风民俗等,则可以使旅游者通过真切的体验加深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和深入理解。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学和旅游是有机融合的。第二种情况是文学和旅游互为广告。借助著名作家或经典作品开发旅游景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样的文学旅游资源一经打出名气后,与之相关的作家作品就会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作家身上的人文精神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传承。从这层意义上讲,文学和旅游互为传播媒介。第三种情况是文学和旅游互生互利。文学资源可以依托其众多的读者增加建立在它基础上的文学景观的知名度,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众多依托作家作品资源开发的文学旅游商品也能够助推文学的传播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极大地促进文学遗产的保护。从这个层面上看,文学和旅游是互动相制的互生过程。

可见,文学和旅游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互为广告、互生互利的双向互动关系。作家作品资源进一步丰富了旅游资源,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促进了旅游景观的内涵提升;而通过旅游景观的还原或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及其所描绘的乡土景观、民风民俗等,则使旅游者通过真切的体验对作家作品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更好地传播文学,同时从旅游的角度来观照文学的状貌,也有助于开拓文学研究的视野。概而言之,文学能通过旅游者的传播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而旅游中融入文学元素,则可以拓展旅游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旅游景观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从而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科学厘定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内容体系,并结合各类文学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差别化开发,实现文学的旅游化和旅游的文学化,进而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既具重要性更具可行性。

①参见李金早: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EB/OL].http:///txt/2018-01/09/content_.htm,。

②转引自〔英〕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著,程尽能主译:《遗产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③张维亚:《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南京夫子庙李香君故居和王谢古居案例研究》,《旅游学刊》2007年第3期,第41页。

④参见傅祖栋:《浙江现代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宁波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第124页。

⑤〔英〕 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著,程尽能主译:《遗产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⑥袁方、李世忠:《陕西文学旅游资源价值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4期,第182页。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024/710.html



上一篇:将“遗产”转化为“资源”<sup>①</sup> ——
下一篇:跌落的痛感,那起遗产纠纷案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