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爱丽丝·沃克《日用家当》对汉绣活态传承的启(3)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玛吉的态度具体到汉绣的传承中来看,就是汉绣从构造、配色到针法每一方面都是其作为非遗内容的一部分,不可区别对待,需得做到多手抓,且多手都要

玛吉的态度具体到汉绣的传承中来看,就是汉绣从构造、配色到针法每一方面都是其作为非遗内容的一部分,不可区别对待,需得做到多手抓,且多手都要硬,坚持整体性原则。

4.2 .2日用性原则

迪伊对于文化的继承仅是发型、口音这些表层的改变,而拥有正确文化遗产观的玛吉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和“缝”被子。具体到汉绣的传承中来看,仅仅是简单机械操作的技艺继承,容易造成对于汉绣本质性理解的误差,而使汉绣成为展台上的陈列品,成为身份的标志,成为阳春白雪的象征,无法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传播无法具有普遍性,制作无法转化成实际生产力。

4.2 .3创新性原则

“传”不是单一的某一具体技能方面的传递,而是在整体性和日用性的基础上实现博采众长的发展。“承”不是简单的工艺继承,在认识技术本质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二者统一,真正做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才是活态性的传承。在这一方面,高校有足够能力充当文化传承中介的角色,能够做到以上二者统一。

5 结束语

爱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主线由两种行为类别引起:迪伊挂起被子,玛吉会缝制被子。代表了一直以来争议颇大的两种传承文化途径——博物馆收藏或是手工艺学徒传承。最终通过种种象征和层层渲染揭示了文章主题——非深层认知而只是单纯彰显个人品位的悬挂品,并不能真正做到传承文化,好似门外汉藏画只知道画是极具价值的,但并不知道好在哪。总有一天展品会糜烂,真正的洞识工艺与深层次的鉴美认知才是传承文化的基本途径。对待非遗汉绣的传承问题,要在爱丽丝·沃克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坚持整体性原则、日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遵循其流变性、发展性、功能性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做到活态传承。

[1]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第三版重排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教研出版社,2017:110-118.

[2]李荣庆.论《日用家当》对日常生活的批判[J].天津外国语学院报,2010,17(6):44-49.

[3]张峰,赵静.“百衲被”与民族文化记忆——艾丽思·沃克短篇小说《日用家当》的文化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3(5):16-19.

[4]管淑红.寻找失落的美国黑人文化遗产——试析艾丽斯·沃克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261-263.

[5]湖北文化产业网.尴尬汉绣:学习湘绣苏绣成功经验——“ 集 结 前 行 ”[EB/OL].http:///yj//t31_.shtml,2015-03-31.

[6]百度百科.活态传承[EB/OL].https:///doc/-.html,2017-12-28.

优秀文学作品的呐喊如空谷回响,绕梁不绝,荡气回肠。爱丽丝·沃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日用家当》(“Everyday Use”)自问世以来广为赞誉。小说以一个母亲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黑人家庭有关被子的故事。故事围绕三位主要人物展开:母亲低文化水平但朴素真实;大女儿迪伊高文化水平,参加过黑人权利文化运动但自私盲目;小女儿玛吉自卑丑陋但单纯细致。爱丽丝·沃克以三位主要人物对待被子这一纯手工制品的两种不同态度,探讨了非裔美国黑人应如何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问题,其有关传承文化的抽象价值观念可指导荆楚地区汉绣文化的传承这一现实问题的解决。1 《日用家当》中爱丽丝·沃克的文化遗产价值观爱丽丝·沃克用迪伊代表了当时社会上没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遗产,想通过一味地收藏与展示来传承它们的人,她想牢牢抓住它们,却又回避带着伤痛的过去。与之相反,玛吉代表了那些不被重视的,也曾被过去伤害的黑人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敢于直面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想通过技艺的传承来寻回它们 迪伊的文化遗产价值观1.1.1 外在的热爱与推崇迪伊的发式是寻根黑人文化传统,利用身体表示反抗政治的外在体现。迪伊携男友归来,在母亲眼中,她袭一身曳地长裙,环佩叮当,明艳耀人,黑发如羊毛直立,两条长辫如蜥蜴[1]。这样“时髦”的打扮是母亲所不能理解,也谈不上喜爱的。从文章的背景上来看,民权运动和“革命中之革命”的妇女运动正如火如荼进行。黑人妇女倾向于将自然曲卷的头发拉直(conk)。而在民权运动期间,拉直的头发开始遭到部分黑人的强烈反对。美国极左穆斯林黑人组织“伊斯兰国家组织”便始终拒绝直发,认为它代表白人的审美标准,主张黑人蓄天然曲发。于是直发还是曲发成了争论的焦点。1962年到1968年之间,非洲爆炸发式(The Afro)出现在女性民权运动积极分子当中,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另一种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和时兴的发式选择。[2]迪伊的措辞代表了她肤浅的文化认知。“Wa-su-zo-Tean-o!”这是迪伊见到母亲后的第一句话,这实际上是卢干达的布干达族人互问早安的话,意思是:希望你睡得好!(I hope you have slept well!)。这句话源自东非,而迪伊真正应该继承的文化传统应源于西非。这句话以及而后表示“与你和平相处”的“Asalamalakim”对于文化程度为小学二年级且最远只到达过屋子以外一英里半的母亲来说毫无意义,她甚至误以为“Asalamalakim”是迪伊男友的名字。并且,从“Wa-su-zo-Tean-o!”的停顿来看,迪伊对这句问候语并不熟悉。综上可推断出:对于迪伊发型和言语问候代表着她对于传统文化“叶公好龙”般的喜爱,仅为炫耀地停留在“面子”而未深入“里子”。面对代表传统文化单个的现实事物,迪伊的态度则是一味地索要——父亲做的长凳、迪伊外婆的黄油碟、奶油搅拌器的盖子和搅棒、曾以不新潮为由而拒绝过的百纳被。她隐约知道它们似乎珍贵,所以她想通过艺术性的方式来将这些物件当作摆设供奉起来;但她不知道这些物品到底珍贵在哪,她不能明白物品背后的文化底蕴 内在的疑惑与厌恶房子是传统文化总的象征,它见证了一切过去的时光,承载了这一家所有有关文化遗产的东西。可是迪伊却是厌弃房子的,她觉得它阴暗,清冷,无窗——窗子称不上窗子,只是在房子的侧墙掏出的几个洞。她曾看着旧屋起火无动于衷,或许也想一把火烧掉这形似旧屋的新屋,她还明示不愿带任何朋友来这,房子代表了她视为奇耻大辱的阴暗的过去和贫穷的生活 玛吉的文化遗产价值观1.2.1 认可与归属的载体相对于迪伊来说,玛吉本应该更厌弃房子,在房子失火中,她的头发被烧焦,身体被烧伤,心灵留下了阴影——以至于她自己走路总是不自信的低头佝背。但是当玛吉感到害怕时,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拔腿往屋里跑,房子对于玛吉来说是不可抛弃的过去与根,是意味着安全感的避风港 精神与技艺的传承在迪伊索要奶油搅拌器的棒子而无法道出来历时,玛吉可以清楚地说出制作人的名字和外号,她知道百纳被的背后来历,甚至懂得具体制作百纳被的方法。迪伊讥讽“愚蠢”的玛吉会将它们当作普通被子来使用,母亲反驳说:“我也认为她会这样。上帝知道这两床被子我留了多久,一直都没有人用它们。我希望她来用!”迪伊接着奚落几年之后玛吉会把被子弄成破烂,母亲说:“破了她会再重新缝,玛吉学会了缝被子。”“用”、“缝”二字恰恰表现了正确的文化遗产观:“用”体现的是文化遗产“日用而不知”的内在特性和外在使用性,“缝”则体现了文化遗产的世代传承问题,这两点也正是“百衲被”的突出特征。[3]爱丽丝·沃克想通过迪伊和玛吉的形象塑造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文化和遗产既不是名字的改变也不是发型的变换,更不是说一口外国腔,它们不是因时尚而接纳的东西,文化遗产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是突然发现而获得的,拥有真正文化遗产的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每天用它。[4]2 “百纳被”代表的文化精神内涵2.1 家族历史传递的象征在二十世纪末,黑人妇女纯手工缝制的被子因其独特魅力而备受推崇,它们是黑人姐妹对美国民间工艺文化的卓越贡献,缝制它们被当作一种家族历史传递,这种传递包含两层意义:第一,这一特殊工艺可以为家庭带来经济利益;第二,这一工艺是记录家族历史的有效途?家族时代特征的体现文章中,这床包含有贾雷尔爷爷的衬衫碎片和曾祖父埃兹拉的军服碎片,由外婆拼凑,大迪伊和母亲绗缝而成的百纳被,是母亲想留给玛吉当作嫁妆的东西,一代人将另一代人所拥有过的碎片拼凑在一起,每一代人都在为之不断地添上新的东西使之带有自己时代独具一格的特征,它们对于母亲和玛吉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民族文化遗产的符号被子是第二代黑人妇女在前人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再创作,承载着一个家族数代人的记忆,记录了同时期的国家兴衰史。在这一方面,百纳被与我国的族谱、传家宝、绣品异曲同工,皆记录了一个种族的发展史,彰显了该族人民极富创造力的大脑和巧夺天工的双手,对于美国黑人作家而言,它们别具一格,是黑人姐妹同舟共济的标志,是民族文化遗产的符号。3 汉绣的特征与传承现状2008年,汉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百纳被是美国黑人文化的象征,汉绣亦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荆楚民间工艺文化的瑰汉绣的基本特征汉绣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流变性,汉绣是一种“活文化”,不是简单直观的陈列品;发展性,汉绣的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增添许多新内容;功能性,刺绣作为一种带有经济性质的活动,可以转化成一定生产力,作用于经济社会生活 汉绣的传承现状在技艺上,如今在武汉能够独立完成汉绣全套工序的传人仅剩工艺大师任本荣先生最后一人,他年逾八旬仍在为汉绣复兴奔走。另还有一位有“楚天才女”美誉的“游针绣”手法代言人杨小婷。该作品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级别奖,她通过作品引起社会对汉绣的关注。在社会经济中,在大机器生产浪潮的翻涌之下,需精工细作的工艺作坊日益式微,需要花费极大时间和精力完成的汉绣难免于难。且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武汉汉绣产业的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与苏绣的10亿多元、湘绣的4亿多元相距甚远。[5]工业文明对于传统理念与审美的冲击,绣品完成对于绣者技术水平极高的要求,商业化趋势对于高投入低效率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的不友好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下,汉绣文化的传承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实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为荆楚汉绣文化求生存谋发展,让本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瑰宝中凸显,为世界人民所认识,爱丽丝·沃克通过小说传递的观点可以作为参考。4 对汉绣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启示4.1 汉绣活态性传承的意义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6]活态性传承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承方式,可以实现代际间的纵向传递。“活态”性,是一种基于非遗的流变性特点,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传承关系。在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一基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激活其生产性,提高传统手工艺在人民心中价值认可与尊崇,从而提高人民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的持久积极性 汉绣活态性传承的原则活态的传承文化遗产这一观念是在基于荆楚地区实际情况和汉绣文化的发展特点,对于爱丽丝·沃克在短篇小说《日用家当》所传达的观念的具体现?.1整体性原则在《日用家当》中,迪伊将过去(房子)视为奇耻大辱,而玛吉将过去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玛吉的整体性态度有利于她作为文化传承者在内心深处产生对文化遗产的根本认可与尊崇,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能够做到深入了解遗产价值,扎实学习有关技能。玛吉的态度具体到汉绣的传承中来看,就是汉绣从构造、配色到针法每一方面都是其作为非遗内容的一部分,不可区别对待,需得做到多手抓,且多手都要硬,坚持整体性原则 .2日用性原则迪伊对于文化的继承仅是发型、口音这些表层的改变,而拥有正确文化遗产观的玛吉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和“缝”被子。具体到汉绣的传承中来看,仅仅是简单机械操作的技艺继承,容易造成对于汉绣本质性理解的误差,而使汉绣成为展台上的陈列品,成为身份的标志,成为阳春白雪的象征,无法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传播无法具有普遍性,制作无法转化成实际生产?.3创新性原则“传”不是单一的某一具体技能方面的传递,而是在整体性和日用性的基础上实现博采众长的发展。“承”不是简单的工艺继承,在认识技术本质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二者统一,真正做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才是活态性的传承。在这一方面,高校有足够能力充当文化传承中介的角色,能够做到以上二者统一。5 结束语爱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主线由两种行为类别引起:迪伊挂起被子,玛吉会缝制被子。代表了一直以来争议颇大的两种传承文化途径——博物馆收藏或是手工艺学徒传承。最终通过种种象征和层层渲染揭示了文章主题——非深层认知而只是单纯彰显个人品位的悬挂品,并不能真正做到传承文化,好似门外汉藏画只知道画是极具价值的,但并不知道好在哪。总有一天展品会糜烂,真正的洞识工艺与深层次的鉴美认知才是传承文化的基本途径。对待非遗汉绣的传承问题,要在爱丽丝·沃克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坚持整体性原则、日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遵循其流变性、发展性、功能性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做到活态传承。参考文献:[1]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第三版重排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教研出版社,2017:110-118.[2]李荣庆.论《日用家当》对日常生活的批判[J].天津外国语学院报,2010,17(6):44-49.[3]张峰,赵静.“百衲被”与民族文化记忆——艾丽思·沃克短篇小说《日用家当》的文化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3(5):16-19.[4]管淑红.寻找失落的美国黑人文化遗产——试析艾丽斯·沃克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261-263.[5]湖北文化产业网.尴尬汉绣:学习湘绣苏绣成功经验——“ 集 结 前 行 ”[EB/OL].http:///yj//t31_.shtml,2015-03-31.[6]百度百科.活态传承[EB/OL].https:///doc/-.html,2017-12-28.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016/663.html



上一篇:陆游留给荣州的文化遗产
下一篇:孤山不孤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