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布农人神话传说与传统建筑空间观之研究(3)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5 布农人传统家屋正剖面图 图6 布农人传统家屋后剖面图 图7 传统石垣墙家屋室内左右三石灶 图8 传统石板墙家屋室内左右三石灶 20世纪初日据时期集团

图5 布农人传统家屋正剖面图

图6 布农人传统家屋后剖面图

图7 传统石垣墙家屋室内左右三石灶

图8 传统石板墙家屋室内左右三石灶

20世纪初日据时期集团移住所造成空间及空间取得方法之改变,可分为物质与非物质层面。聚落型态由散居成为集居、聚落空间不再由梦占等仪式来确认合宜性、家屋室内的神圣空间组织遭到解构。当时集团移住造成颇多原住民在新居地染上恶疾死亡,他们多以改种水稻无法按照古法献祭、屋外葬及未经梦占的移住等理由,主观解释指往有关信仰的看法,可见布农人传统聚落及家屋空间在形塑宗教意识方面极为根深蒂固。即使空间结构崩解严重,但他们内心仍保有一些象征生命繁衍之空间观中核心价值之生活习惯,传统空间观仍有机会实践,例如右善左恶的判别,本研究即从耆老访谈得出证明。

资料来源:

图1:原住民族委员会,作者修改绘图;

图2:《蕃族调查报告书》第六册,作者修改绘图;

图4:海树儿·犮剌拉菲;苏梦豪绘图;

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1]黄应贵.人观、意义与社会[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 .

[2]黄应贵.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M].台北:三民书局,2008.

[3]台湾总督府.蕃族调查报告书武仑族前篇[M].台北:南天书局,1919.

[4]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理蕃科.蕃地开发调查概要并高砂族所要地调查表[M].台北:编者,1938.

[5]鸟居龙藏着. 探险台湾[M].杨南郡,译注.台北:远流,1996.

[6]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台湾的计策[M].台北:文英堂出版社,1997.

[7]小川尚义、浅井惠伦.原语台湾高砂族传说集[M].刀江书院,1935.

[8]千千岩助太郎.台湾高砂族の住家[M].台北:南天书局,1988.

[9]佐山融吉.番族调查报告书武仑前篇[M].台北:南天书局,1919 .

[10]江冠荣.台湾云端上消失的猎人:再现布农族于八通关聚落原貌与迁移历程[D].台湾:中原大学室内设计系,2008.

江冠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布农人居住于台湾最高山脉近4,000公尺之「玉山」中,如今是人烟罕至之国家公园,其中仍然散布许多布农人传统家屋物质文化(图1~2)。本研究以影响布农人各个生活层面极为重要的神话故事与因此发展的祭仪等为基础,还原当初驱使传统家屋设计者于整体过程中朝某一理念规划设计之内在精神活动之主要中心思想,显示非物质文化系如何影响着物质文化的形成与利用,结合耆老口述之空间构造、意涵及配置原因,综合剖析传统家屋空间构造与神话、祭仪与口述,逆向推知及证明布农人传统家屋规划设计的原始中心思想为神话形成的宇宙观。1 布农人射日神话与空间观神话已被纳入人类学及原住民文学之范畴。人类学上有七种代表性的神话研究学派,分别是:①历史学派、②自然元素学派、③心理缘动学派、④道德喻教学派、⑤语言游戏学派、⑥神话仪式互相印证学派、⑦结构主义学派。它显示流传者以何种观点来联络周遭环境从而编织关系网络建构所认知的世界,对原始文化之理解有深刻功能。布农人射日神话被其视为生命的起源,并自此发展一系列布农文化。射日神话里小米是布农人主食,结尾乃布农人习得小米的耕种技巧及祭仪程序。从此布农人借着祭仪而得繁衍生命,揭开布农文化序幕。布农文化重要构成就是祭仪与禁忌,与天及小米互为表里,且多在平日居住的家屋空间举行,故家屋空间不只是生活空间,亦被赋予了祭仪禁忌之宗教性及背后所隐含之深层思想(?布农人射日神话布农人射日神话为布农人祭仪文化的肇始及布农人的起源,详见笔者博士论文,此处不赘。神话中出现的角色或物体有人、天体、植物(橘子、三种叶子)、动物(蜥蜴)。将上述个体构析为静态与动态的对异,动态与静态的区别在于变故的发生。射日神话至少包含了几组静态的二元结构:人/天、人/地面环境(动物、植物、大地)、男/女、大人/小孩,动态部分,则有人/蜥蜴、人/日、月(后者皆为因变故而形成的对异),日与月又可独自为一组二元对异,由此一对照组将衍伸出其余的对照如日/夜、完整/受伤、热/冷或凉。并非每组皆对分析神话寓意有帮助,仍要依据有意义的情节来决定深入讨论的对象。夫/妻(男/女)、大人/小孩之对照组,从整体来看,可能不需探讨,因为它们并未对神话里历史的改变发生作用。而人/天、人/环境、人/动物(人变成蜥蜴),其间的关系是有所改变的,并因这些变化夹带了对布农人重要的信息。图1 台湾布农人居住等地区图2 日据时期玉山地区传统聚落图图3 布农人传统家屋空间观示意图图4 射日英雄传说示意图一开始情况虽非人喜欢但稳定,人一直忍耐酷热继续工作。关系发生变化,从人变成蜥蜴,导致人生气决定射日,人对于动物及其所代表的整体环境的敌视升高。随后人去射日,沿路种橘子,到了太阳所在,前后用三种叶子才完成射日,最后一个太阳受伤流血对人责备,人大悟,拿胸袋擦拭月亮伤口,月亮指示祭仪。此时人与天的敌对关系方才降低,并转化为人听从天的上下关系。这些转变所牵系的因素都是人的心态,不知感恩故终日酷热、人变蜥蜴,知道应该感恩后才开始日与夜的分化、自然秩序的形成及工作与休息的调节。人前后态度不知感恩/感恩,是关系转变的引发点,可知他们的文化特色中,感恩成为布农人与天或环境维持稳定最重要的关键(?家屋空间观布农人对于空间有一基本观念,贯穿家屋空间与外在空间之整体生活实践中,并以身体方位为实践。人之右边(Tanvanan)为善或好,左边(Tanvili)反之。左右一般以人体正面判断为相对性空间指述,处于同一位置如果转向,左右因此改变。不过,传统家屋空间内的三石灶,布农人系以固定的左右称之,不因方位之不同而改变称呼,此点后述。传统布农人认为右边比左边重要,右边为善灵(Masial qanitu)活动之区域,因此,通常右手比左手力气还大。反之,左边为恶灵(Madikla qanitu)活动之区域。狩猎路程中,若有小鸟、乌鸦或蛇等动物由左至右为吉兆,代表善灵预告猎人将有好收获,可放心行猎于狩猎的的路程中。若是由右至左为恶兆,表示善力量减弱至恶力量,倘离家不远需返家待一段时间再外出,若已离家相当距离则需停下假寐再往前行。返家或停留假寐以示终止原来的旅途,再度出发为新旅途的开始。前旅程中的恶兆作用范围仅止于前旅程之期间,不会持续作用到新的旅程。布农人对于左右的诠释与射日神话有关,被射中的太阳原谅布农人及教导耕种并指示岁仪,另一个太阳仍照常运行孕育万物,生命得以延续。因此,太阳在布农人观念中象征一切光明之善特质,举凡感恩、处事公平、乐于助人、信守承诺等自然道德观;太阳自东方升起,即为所有善的特质之所由。若人立于面北之正方位,东方为人之右边、西方为人之左边,故布农人以右边视作东方,右边也就成为善灵即善的力量之活动领域。相对地,太阳自西方落下时月亮显露暗夜笼罩,月亮之形成乃布农人本身不知感恩所致,即成恶的特质之所来,左边就成为恶灵即恶的力量之活动领域。至此,可知布农人透过身体与空间互相结构而成的具体左右方位,表征善恶精神活动,此为布农人普遍空间观之核心概念。前述空间观于家屋空间的物质体现,以粟仓及支撑中柱和两灶为代表。家屋必有粟仓,若无,不成家屋,只为工寮(Lanqat),属家屋物质文化必要空间形式的一致性现象。粟仓是最大之单一独立隔绝空间,使用功能上相对单纯,只储存小米。以屋脊区分家屋空间为前、后段,粟仓位于后段(图5~6)。仓两旁紧邻长者居住空间,由长者管理守护,互相凸显长者及仓之尊贵地位。年约50天祭仪在粟仓及中柱举行。女性嫁入仪式行于粟仓。以小米开垦到收获完毕为计算周期,等同现代「一年」。男性家长才能入仓;特殊情形,收成不好行祓除仪式,破例让外人进入。收割小米要先将稻穗往右拨割下。三石灶(Baning)即烹调炉灶;左右对称近墙各置一灶。面向粟仓定左右,人体转向不改左右灶之称。挖深地面约廿公分,先围木头,中间放三块石头。形状有圆有方,同一灶石头形状同(图7~8)。右灶火不能熄,专人看管;须呈星红炭火,白色表示火灭。由来如下;火为家族生命,火灭家亡。往日生火难,故留火种。保干燥,避小米霉烂。不慎熄灭,行仪式重燃。右灶只能煮植物,左灶专煮带血肉类。宰杀动物趁天未亮并压低音量。右灶不能移动;不敷使用须扩建,将改变原本对称性,亦不可迁动。两灶与射日神话相涉。射日神话始布农人方得繁衍,开启祭仪文化体系。日升东方,以右代表东方,右灶火苗持续燃烧,符合太阳不断自体发光特性,右灶火表征赋予生命之阳光不能熄,故右灶是太阳象征符号。太阳西下,天色转暗月亮显露,左代表西方。被射中之太阳流血受伤,左灶专煮带血肉类、无须终日保持火燃,有流血和阴暗特质,似神话情节之月亮,故左灶为家屋内月亮象征。两灶表征截然不同的天体符号,使用规则尽量符合对涉象征之特质,结合射日神话生命起源意涵而生强大支配力。神话架构家屋空间使用规则。右灶火不能熄,具神圣性,导向习惯聚左灶,恐弄脏右灶不符神圣性。右灶兼炊事,但仅煮无血之干净植物,日常使用限制分明。烹调一至二小时,不熄代表全日仍维持神圣意义。左灶联想血与罪恶。信仰中善恶分别互抵触,左灶为宗教意识的负面对比。某空间神圣性,为了约束人的使用规则,神圣性越高,可使用之人或总体日常使用时间越少。脑海充满有关神圣与日常、善与恶的判别,主观的空间区分实出于宗教意识。布农人对于东方之善特质的向往,连睡觉也表露无遗,他们睡觉必定头在西、脚在东(即面向东),这是最标准的方位。倘因空间限制无法如此,亦可头在北、脚在南或相反之方位。惟绝不能头在东、脚在西,如此一来就是面向西。布农人每每决定重大事情必先经梦占,因睡眠中是灵性活动最为强烈之时段,即使睡觉他们都要保持面向善灵的方位。2 结论本研究透过布农文化之神话故事、重大祭仪、特殊禁忌与生活习惯之整体分析解释方法,将具象之传统家屋所蕴藏之无形空间观归纳出宇宙缩影与生命根源、敬天拜天、趋善避恶及注重秩序等四点精神内涵。传统家屋乃布农人基于对天体特征、天体运行及天人关系之细微观察与体会所规划、设计并建造而成,前述空间观即为布农人于一连串之建筑过程所匠心独运而赋予传统建筑之深层意义。传统家屋空间观指向人类最根本之共同问题——生命,无独有偶,家正是人类一生最重要之栖息处所,人之生活系以家为中心向外扩展。然而,传统家屋之用途对于布农人而言不再仅止于肉体层面之吃喝休息,更是布农人对于生命省思之文化与哲学之思想载体。此点乃本研究之重大发现,亦为其他传统家屋研究未曾触及之层面。图5 布农人传统家屋正剖面图图6 布农人传统家屋后剖面图图7 传统石垣墙家屋室内左右三石灶图8 传统石板墙家屋室内左右三石灶20世纪初日据时期集团移住所造成空间及空间取得方法之改变,可分为物质与非物质层面。聚落型态由散居成为集居、聚落空间不再由梦占等仪式来确认合宜性、家屋室内的神圣空间组织遭到解构。当时集团移住造成颇多原住民在新居地染上恶疾死亡,他们多以改种水稻无法按照古法献祭、屋外葬及未经梦占的移住等理由,主观解释指往有关信仰的看法,可见布农人传统聚落及家屋空间在形塑宗教意识方面极为根深蒂固。即使空间结构崩解严重,但他们内心仍保有一些象征生命繁衍之空间观中核心价值之生活习惯,传统空间观仍有机会实践,例如右善左恶的判别,本研究即从耆老访谈得出证明。资料来源:图1:原住民族委员会,作者修改绘图;图2:《蕃族调查报告书》第六册,作者修改绘图;图4:海树儿·犮剌拉菲;苏梦豪绘图;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参考文献[1]黄应贵.人观、意义与社会[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 .[2]黄应贵.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M].台北:三民书局,2008.[3]台湾总督府.蕃族调查报告书武仑族前篇[M].台北:南天书局,1919.[4]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理蕃科.蕃地开发调查概要并高砂族所要地调查表[M].台北:编者,1938.[5]鸟居龙藏着. 探险台湾[M].杨南郡,译注.台北:远流,1996.[6]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台湾的计策[M].台北:文英堂出版社,1997.[7]小川尚义、浅井惠伦.原语台湾高砂族传说集[M].刀江书院,1935.[8]千千岩助太郎.台湾高砂族の住家[M].台北:南天书局,1988.[9]佐山融吉.番族调查报告书武仑前篇[M].台北:南天书局,1919 .[10]江冠荣.台湾云端上消失的猎人:再现布农族于八通关聚落原貌与迁移历程[D].台湾:中原大学室内设计系,2008.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012/649.html



上一篇:城市化与民间信仰遗产的冲突与调适<sup>*</sup
下一篇:云南建水团山民居建筑中的儒家文化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