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经济)农耕文化之光闪耀青山绿水间——记我(2)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小标题)优秀农耕文化焕发新活力 “我家共有400多棵香榧树,其中有30余棵香榧古树,年产量在3万斤左右,每年能带来50万元左右的收入。”宣鑫灿告诉

  (小标题)优秀农耕文化焕发新活力

  “我家共有400多棵香榧树,其中有30余棵香榧古树,年产量在3万斤左右,每年能带来50万元左右的收入。”宣鑫灿告诉记者。如今,他创立了香榧品牌翠生园,带动村民种植香榧、共同致富。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的传统农业系统。

  (小标题)农遗“朋友圈”推动交流互鉴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截至目前,中国有18项入选全球遗产名录,涉及多种类型,比如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等水土资源利用类、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等林茶果类、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等农牧复合发展类。

  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题:农耕文化之光闪耀青山绿水间——记我国加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

  1300多年前,地处浙南山区的青田先民,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地理条件,智慧地发展出“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稻双收”的稻鱼共生系统。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徐明表示,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能带来相关农产品10%至30%左右的品牌增值,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当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贡献率接近40%,增强了当地农民的获得感,吸引了一批人返乡就业,促进乡村繁荣。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许舜达、杨静

  东溪村位于会稽山腹地,是著名的香榧产区。浙江绍兴诸暨市赵家镇东溪村村民宣鑫灿,祖辈三代以香榧为生。

  多年来,中国致力拓展农遗传承“朋友圈”。日前召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期间,中方宣布将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启动总额为300万美元的第二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为1000名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推动在华设立能力建设参考示范中心。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2/0726/1971.html



上一篇:农耕文化之光闪耀青山绿水间——记我国加强全
下一篇:西安高新区开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