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泥哇呜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哇呜代表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本报记者张文攀采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本报记者张文攀采访整理)(张文攀)

泥哇呜最早是用来传递信号的,音孔少、音域窄,吹来吹去就是“老一调”。我尝试十多年,从2孔增加到10多孔,将音域拓宽,可自由换调,于高亢激越与低沉舒缓间切换,还能演奏流行曲目。

泥哇呜是一种流传于西北民间的传统乐器,用胶泥制成,因吹出声音近似“哇”“呜”,故名“泥哇呜”。

泥哇呜在阴干、烧制前后,需调音、校对。调音环节可谓“一刀定乾坤”,要用调音刀,在发音口切出如同刀刃般的面,稍不留神,挑掉一块,就成了废品。以前,辨识调音全靠两只耳朵,难免有误差,现在借助电子调音器,一边吹奏一边校准,一调一个准儿。

单就炼泥来讲,就很有讲究:必须排净空气,先前是用手一遍遍揉,现在改用炼泥机,效率高了不少。

如今,泥哇呜越来越“潮”,外形也增加到牛角、鱼鸟、扁豆、蝴蝶等近40种,我还引入黄河、岩画等元素,雕刻精美花纹,光溜溜的泥哇呜有了形态美。

这种可以把玩在手的小巧乐器,制作起来有十几道工序。选料,最好是黄河岸边的黄胶泥,自然沉淀、柔韧细腻,几无杂质。经粉碎、和泥,入缸发酵半月,再炼泥、塑型、打孔、调音、烧制。

【来源:光明日报】

传统手工一件件捏制,很难满足市场化需求,我发明了复模制作,一次成型、规模生产、统一调式,光模具就有30多种,每年国内外订货量十几万只。我还把泥哇呜制作技艺和吹奏之法带进校园、带出国门,古老乐器的“新声”传得越来越远。

【中国好手艺53】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2/0904/1979.html



上一篇:人民艺起评:乡村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下一篇:中国五镇相聚山西霍州 开启联合申报世界自然与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