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保护独具魅力的长白山森林文化遗产(2)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放排习俗》作为森林文化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文化形态,但由于半个世纪以来运输能力的提高和道路开通,运输木材全部改由公路运输或铁路运输,使该习

《放排习俗》作为森林文化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文化形态,但由于半个世纪以来运输能力的提高和道路开通,运输木材全部改由公路运输或铁路运输,使该习俗为之服务的主体不复存在。另外,流放木排的江道也已经改变,当年水流湍急、拥有四十八道险关的老恶河已经被白山电厂的大坝拦截成碧波荡漾的白山湖,祭江仪式中的承载物——供奉龙王的“四海龙王庙”和祭奠放排鼻祖谢老鸹的“望江祠”也因建设白山水电大坝而拆毁。再是放排号子早已失传,进行挖掘和整理也需要下一番功夫。

《放山习俗》则处于前途茫然的境地。因为森林过度采伐,人参生长所需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采挖人参的人数越来越少,资源本身即面临枯竭的边缘。另外,也因为野生人参的数量愈加稀少,不再有过去那种成帮结伙的放山队伍,导致放山的程序也越来越简单,如“拜山神”、“喊山”、“报山”、谢山”等等都被省略,不破坏植物,不许任意杀害动物等放山忌讳也很少有人沿用,使《放山习俗》濒临失传。再是红石林区内曾于清道光年间建了一座供奉参祖、参母和人参娃娃的灵参祠,不幸于日伪时期被日寇给拆毁。红石国家森林公园已列入规划,预计投资202万元,恢复建设灵参祠,同时还预计投资800多万元,恢复建设一座历史上曾有多处而今无一幸存的山神庙,并结合旅游观光来展示《放山习俗》等习俗中拜山神的场面。

《传统采金工艺》在长白山区虽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其中开采脉金的工艺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已逐步被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所代替,采淘砂金的工艺虽然没有变革,而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新一轮采金热,还在松花江上游和浑发河流域被广泛应用,但由于这种采金方式不利于江河流域的水土保持被明令禁止,近年来已再难见到采淘砂金的场面,其工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好在夹皮沟金矿仅存的百年老井里不乏传统脉金采掘的遗迹,研磨矿石的石碾和碾盘还可收集;采淘砂金的工艺也比较简单,只要实施保护,传承和展示这种工艺并不困难。

其它如“抬木号子”、“关东民谣”和“土匪黑话”都濒临失传的境地,“秫秸编结工艺”和“柳条编结工艺”也因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不再成为林区生活中的必需,只有“秫秸编结工艺”中的部分工艺如编盖帘尚可在农村见到,因而保护工作都迫在眉睫。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森林文化体现了劳动者理想、愿望和审美兴趣,作为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既有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对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城市品位和影响,招商旅游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对保护森林文化的认识。

长期以来,包括森林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自2005年才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桦甸市自今年初为了申遗才着手这项工作。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新学科,人民群众甚至包括相关部门的领导都对它的涵义和实施保护的目的都不甚明了,甚至出现了只为打造品牌并获得经济效益而申报的情况。若只从这个角度出发,珍贵的文化遗产就会变成商品,而商业的着眼点只是挑选卖点,照这样的轨道运行,没有卖点的项目势必得不到保护,而申报成功的项目,也失去它原有的朴素,甚至被扭曲。因而,建议各级政府和媒体加强宣传力度,一方面以提高认识为目的,努力去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应该从根本入手,对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普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教育,甚至可以把包括森林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故事编入课本。立足于长远和未来,使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被丢失。

2、建议设立专业管理机构,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门新课题,具有很强的历史性、专业性,它对于开展此项工作的同志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要求和认知传统文化的能力。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涉及到县级政府还只是凭工作内容归类于文化部门负责,而文化部门因为过去并未涉足过这项工作,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只为了申报项目而现用现抓人,申报告一段落就树倒猢狲散。再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怎么实施保护还只限于报表的字面上,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制约机制。使保护流于形式。对此,建议在相关部门中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才和必要的设施,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业务指导、调查、建档以及申报、研究和保护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包括宣传机制、保护机制、资金运用机制等等。切实做到有人干事,并且能干好事。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616/1531.html



上一篇:子洲县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下一篇:重庆这个古寨火了!坐拥20+非物质文化遗产,化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