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孩子屡教不改?白费家长苦口婆心,自然惩罚法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字数:约1600 阅读时长:约5分钟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一些错误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无论家长们如何苦口婆心,却似乎永远得不到应有的教训。因而,往往使得家长们

文章字数:约1600

阅读时长:约5分钟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一些错误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无论家长们如何苦口婆心,却似乎永远得不到应有的教训。因而,往往使得家长们心力交瘁,甚至有些家长出现了让孩子自生自灭的念头。

家长们在生气且无奈之余,是否有想过,孩子的错误为什么屡教不改呢?

一.孩子犯错为何屡教不改

1.?没有吸取经验教训

孩子的错误屡教不改,有很大可能是由于孩子没有吸取相应的检验教训。

正因为如此,孩子才会在下次碰到相同的事情时没能很好地应对甚至不知道如何规避和应对,仍旧一意孤行。孩子犯错几率也就相应增大了。

2.?孩子不服气

孩子有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还有可能对于家长们的指责心里不服气。

当孩子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然也就没有想着如何改错。

因此,在家长们眼中就成了屡教不改。

3.?吸引家长注意

有些孩子或许单纯想要吸引家长们的关注,这种孩子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家长们平常的陪伴,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换取和家长们一点的相处时间以及找回被重视的感觉。

不管怎么说,屡教不改都是一种不良行为,那么长此以往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危害呢?

二.错误屡教不改对孩子的危害

1.?错误习惯成自然,过后想改则难改

错误实际上也有可能会变成自然行为。当孩子犯同一样错误过于频繁,孩子日后可能会习惯性地将这种错误的行为规范运用到生活方方面面。

当孩子的错误成为自然后,往往会使孩子无意识间犯错,这种无意识的错误往往是最难纠正的。

2.?听不进他人意见,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对于父母指出的自身错误都屡教不改,那么又如何能够听得进其他人的意见。

因此,孩子往往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对于孩子的为人处事会有很大的危害。

3.?影响孩子性格

孩子屡教不改,往往有可能是孩子没有认识到错误,因而,可能会造成孩子固执的性格。同时,孩子的性格和孩子的对错观密切相关。

固执的孩子往往无法分清对错,很容易使孩子受到暴躁等负面性格的影响。

孩子的屡教不改,往往使得家长们万分头疼,因此,家长们不妨了解一下自然惩罚法则,舒心教育孩子。

三.自然惩罚法则

自然惩罚法则由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该理论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导致的自然结果。”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是应该让他自己去承担错误所直接造成的后果。

也就是说给他以心理上的惩罚,这样孩子就会在承担后果的同时,也感受到这种后果所带来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情,通过这样的感受来让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并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那么,家长们具体应该如何应对屡教不改的孩子呢?

四.家长如何巧用自然惩罚法则应对孩子错误

让孩子感受并承担自己错误带来后果

很多家长们在孩子犯错后,往往都亲自出面帮助孩子解决不良后果。然而如此,孩子可能会对这个错误产生的后果出现轻视,当孩子对这个错误的后果不屑一顾时,又怎么改正呢?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让孩子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既让孩子知道了错误带来的后果,也培养了孩子负责的好习惯。

☆☆

?合理惩罚

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惩罚也要合理,既不能一直喋喋不休,会使孩子厌烦;

也不能放任不管,最好的惩罚力度则是在孩子犯错时进行相应的惩罚,就事论事,过后不提。

☆☆☆

提醒取代唠叨

当孩子犯错时,很多家长往往对于孩子的错误喋喋不休地讲个一两个小时。

想着能给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这事实上却成为了唠叨,只能使孩子厌烦,进而使孩子逆反。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505/1301.html



上一篇:海贼王: 自然系果实觉醒方式揭露! 三大将早已觉
下一篇:「护航新征程」江西玉山:斩断伸向自然生灵的黑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