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日前,庆建党百年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浙大城市学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

日前,庆建党百年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浙大城市学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就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张建明认为,在中共建党百年之际,应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系统整理红色文化遗产名录,积极探索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法律途径和技术路线,努力拓展红色文化海外传播。

杭州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创始会长王露认为,红色文化是对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产生的精神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的总称。红色文化遗产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科学精准地把握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全面性、系统化、多维度地部署和推进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

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英昌东强调,红色文化既包括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遗址和红色精神,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探索与奋斗精神,例如G20杭州峰会会址已纳入红色文化遗址名录,成为学党史的重要教学基地。

中国文化报浙江站站长、《浙江文化和旅游》主编徐继宏表示,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特有的优秀文化,是我党传承优良作风、发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新形势下发挥定心、定力、定向作用的活着的文化遗产,应该下大力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利用好。这方面,浙江省一直走在前列,并发挥着“重要窗口”作用。接下来,我们要努力在契合形势、联合发力、融合创新上下功夫,用系统思维、闭环理念、创新方式,做好红色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工作,努力为乡村振兴赋能,为共同富裕示范、为重要窗口添彩。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杭州工匠学客座教授夏学民建议,组建长三角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团和志愿服务队,公开选拔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开展红色文化巡礼活动,推进长三角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改革。他建议,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应积极参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家级技能大师主动担任国家级红色文化遗址传承保护人,省级技能大师担当省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人,市县乡镇街道村以此类推。

浙大城市学院王艳教授认为,传承红色文化应把青少年作为主体受众。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探索多元创意表达方式,采取互动式研学、沉浸式情景小剧场等鲜活手段,透过抖音、B站、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讲好年轻人眼里的“红色故事”。

杭州市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常务理事、美国EVL设计事务所(中国)项目运营总裁吴燕珍呼吁,各地应更加重视“红色景区”的整体规划与科学设计,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富饶的土壤。

浙江省社区研究会非遗专委会副主任、“小鹿导游”创始人陈璐露希望,用科技点亮红色印记,让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积极打造红色资源数字化一张图,借助多媒体、数字技术和声光电设备,把红色景点、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结合起来,转化为人们的红色体验。同时,借助“浙里红”一张图一个码,带动全省红色线上特产纪念品、非遗产品销售。

研讨会上,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浙里红”经典旅游路线的相关情况。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409/1148.html



上一篇:天水名胜佛教遗址之五七:古代文化遗产瑰宝武山
下一篇:彝族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