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贵州最年轻的世界自然遗产 一座避暑和佛教名山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导读: 贵州太多闻名世界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了。如果在2018年7月份之前,询问外地人的贵州有哪些自然景观推荐的话?相信大多数的外地游客,首选会推荐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

导读:

贵州太多闻名世界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了。如果在2018年7月份之前,询问外地人的贵州有哪些自然景观推荐的话?相信大多数的外地游客,首选会推荐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黄果树瀑布,还有被誉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马岭河峡谷。再缩小一下范围如果问贵州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世界自然遗产的话?相信包括贵州本地人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推荐荔波喀斯特森林、赤水丹霞。其实这个也不奇怪,毕竟这些自然景观早已经闻名于世。

在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一举成为中国第53项世界遗产,也是贵州省第四个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的名字一夜之间登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作为贵州省最“年轻”的世界自然遗产,它是怎样获得国际上认可的呢?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处,海拔2493米,系武陵山脉主峰,森林覆盖率为95%,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作为贵州第一山的梵净山,自古以来就受到不同朝代的朝局重视,是西南地区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元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后至秦朝属“黔中郡”,再到汉代属“武陵郡”,此后梵净山更是被“武陵蛮”所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是西南地区千年佛教名山,更是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梵净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世界最大弥勒金佛也供奉于次此山之中。根据史料记载,远在宋代,佛教就已经正式传入梵净山。北宋初年,更是在梵净山西麓rig0路兴建了第一座寺院,也是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在历史的巨变中,西岩寺也历经劫难,经过多次重修,后又毁于一场历史的劫难之中,是贵州境内一座有1000年历史的古寺,被誉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

梵净山最神奇的寺庙还是山峰拔地而起,垂直高差达百米的红云金顶之上,始建于明朝,上半部分一分为二,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一座横跨峡谷之上的天桥沟通两殿。梵净山也成为了国内唯一一座一山供奉两佛的佛教名山。数百年前,无数的香客慕名而来,焚香祈福。

梵净山不仅是我国的佛教道场,而且它的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有许多珍稀物种,其中更有黔金丝猴、珙桐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梵净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天然的氧吧,更是贵州一处天然的避暑胜地。在其境内有超过2000多品种的植物,其中不乏国家保护植物物种,被誉为“地球绿洲”。植被保护的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动物也创造了先天优越的生长环境,梵净山境内目前发现动物品种超过八百多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有十九种,素有“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之美誉。

梵净山虽然是目前贵州省最“年轻”的世界自然遗产,但是它真正的年纪可不“年轻”。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在经过数亿年漫长的地壳运作中,历经多次构造和变动,中生代的造山运动,才拔地而起的这座武陵山之巅,其中一座形状上大下小酷似一朵蘑菇的主峰“蘑菇石”,高约十米,在山上更是矗立了10亿年之久。

当我们置身于梵净山之中,矗立在境内的老鹰岩、万卷书和翻天印等奇石景观,都是经过亿万年风化而形成。整个山区之内的自然景观都是自然形成,没有任何人工打造的痕迹,身临其境无不让人由衷的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夺匠心。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811/480.html



上一篇: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路径研究
下一篇:保护自然遗产 呈现中国精彩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