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技术下如何保护文化遗产以及产品研发(2)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多元增强 AR技术的加持能在观感上给人以假乱真的效果,让人们在无实物的情况下体验到真实的触感,在体验效果上能与亲身感受相提并论。在远离

(三)多元增强

AR技术的加持能在观感上给人以假乱真的效果,让人们在无实物的情况下体验到真实的触感,在体验效果上能与亲身感受相提并论。在远离城市的山区乡村中,存在着一些诸如手工技艺、歌谣、舞蹈等珍贵的文化遗产,在AR技术的帮助下,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能重新焕发光彩。

三、文化遗产的衍生产品以及AR技术的应用

截至目前,多数数字系统是在计算机的加持下为环境而设计的,但这种方式会限制体验者的活动范围,用户只能在固定的位置进行实验模拟。应用AR技术可以不用考虑地点和时间,可以在没有固定要求的情况下让我们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但AR系统在点数据跟踪和位置上还并不完善,目前还在研究当中。

(一)国内产品研发

NSW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在虚拟平台下共同创作的《纯净之地:敦煌莫高窟》AR展览室便是很好的例子。它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把敦煌莫高窟的古老壁画复原,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莫高窟,也可以让想了解莫高窟的游客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更好地体验莫高窟的文化。

同样在《唐代:丝绸之路首府的宝藏》的展示中,游览者在数字化AR系统的加持下,通过扫描和3D技术在特定的场景中可以重见世界文化瑰宝。这种保护形式可谓优点颇多,因为现实中的壁画意义深远,但因为外界环境刺激导致壁画十分脆弱。而这一数字化展览形式可以让学者、游客近距离地接触壁画,这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举两得的。

在AR角色卡片的虚拟展示领域,通过手机扫描就可以展示卡片中的立体角色的AR卡片在国内国外的许多博物馆都有发售。这些卡片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的加持,可以多角度地将文化遗产进行高度还原。

同样的,在AR技术的加持下,诸如被破环的圆明园也有了重现往日辉煌的机会。体验者通过AR头盔和AR软件可以实时还原昔日场景。技术人员在点位置和摄像机跟踪等方面不断加强,以呈现出高清晰度的现实还原场景,使得圆明园以最真实的面貌展现在大众眼前。

周明全教授的项目中也体现了AR技术的运用。项目根据我国不同种类的文化遗产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合理采用不同的增强现实以及3D软件的转换等新技术。这么做不仅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还有助于现实中的文化遗产的修复,同时也解决了很多博物馆在3D数字化颜色和数字点上采集困难的问题。周教授的项目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的构建,其科研成果也很好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同时也为我国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等学科发展拓宽了路径,开辟了新方向。AR技术让大众受益,因而得到了很多博物馆和旅游景点的青睐。

(二)国外产品研发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兵马俑展通过app的形式在增强现实的基础上给人们以真实体验。因为出土的兵马俑许多早已破损,现在看到的很多都是修复过的,所以不能轻易外出展览。所以这种app的模式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有利于文化遗产与AR技术的融合。荷兰邮政与荷兰纲模广告公司、荷兰建筑学会合作推出世界首套使用增强现实技术的邮票。

四、结论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现实意义。合理利用新技术对已有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很有必要。新3D技术加持下的AR还原,可以使损毁的历史文物重现,也可以将现实文物更好地保护起来,这种优秀的方法值得我们尝试和运用。要不断推进相关研究,使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覆盖更广的范围。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文化特点,以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秀产品。目前来看,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比较缓慢,人才有所缺失,但是相关的应用也在不断更新,新时代的技术人才也在不断学习,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的流量来推广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激励文化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加速我国文化衍生品的开发。还要培养一批学生和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教育和推广,以为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服务。相信经过种种努力,体验者可以充分了解到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大放异彩。

[1]潘鲁生.保护·传承·创新·衍生——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路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2).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316/994.html



上一篇:海南鸡饭的版权之争源自海南岛还是新加坡马来
下一篇:古今交融城市要在文化遗址上继续生长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