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又一次文化寻根之旅评王安忆新作考工记(2)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陈书玉是本书的主人公,本是一个没落世家的公子,却随着时代的浪潮起起伏伏。他是一个历史边缘的小人物,平淡而孤独地与自家老房子度过了一生,但

陈书玉是本书的主人公,本是一个没落世家的公子,却随着时代的浪潮起起伏伏。他是一个历史边缘的小人物,平淡而孤独地与自家老房子度过了一生,但他终其一生都保留着传统贵族精神,儒道文化在他身上有明显的体现。就儒家文化而言,对朋友,陈书玉讲一个义字,陈书玉、大虞、朱朱、奚子是年轻时常在一起厮混的“上海四小开”。后来大虞的父亲因为收了国民党接受大员私瞒的日产而获了通敌的罪名,自此大虞家道中落,还遭到未婚妻的抛弃。陈书玉却不似其他人一样避着他,反而一直伴他渡过难关,为了帮大虞父亲洗涮罪名也是没少出力;当朱朱出事后,他陪朱朱妻子冉太太去找奚子还有“弟弟”帮忙,陪冉太太一起去狱中探视朱朱;奚子在“文革”中被革了职,虽说奚子发达后曾刻意避开陈书玉,但当奚子落难时,还是陈书玉不计前嫌地收留他,为他的事奔走;对长辈,陈书玉讲一个孝字,虽然他的父母只管向他张口要钱而不讲亲情,但陈书玉还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给他的父母赡养费。又比如陈书玉家的祖坟因为市政建设计划需要拾骨迁移,他的父母妹妹对此事不闻不问,但陈书玉还是恪守对祖宗的孝道一个人去迁坟;对女人,他讲一个礼字,陈书玉这一生就对冉太太动了真情,但冉太太又是好友朱朱的妻子,陈书玉对冉太太的欣赏和爱慕不掺杂丝毫邪念和私欲。身为老师,陈书玉在夜校教书时也结识了不少社会女学生,但陈书玉还是能恪守为师之道,不逾矩。此外,陈书玉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对身边的人他都温柔相待,一生没做过亏心之事。正如文中所说,他这一生总是遇到纯良的人,不让他变坏。道家思想也影响了陈书玉一生,文中第一次出现道家思想是在陈书玉觉得自家祖宅是个隐患而向“弟弟”求教时,“弟弟”让他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正是道家思想的终极追求。陈书玉用一生践行着顺其自然之道,他为人不争不抢,温润如玉,遇事不骄不躁,用平淡的心态看待人生。

除了儒道文化价值体现外,陈书玉身上还有一种公子哥特有的贵族气质,不向人低头,不愿接受别人馈赠。多年以后,陈书玉收到大虞夫妻从香港的来信,谢绝了他们邀请他去香港的美意,他终究是那个“只帮人,不让人帮”的阿陈。陈书玉虽是没落世家的公子,但他还是保持公子气质,他或许是中国最后一批贵族,讲究儒家礼义仁智信,遵循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和高贵,坚守着传统贵族精神。

四、对相关传统文化失势的反思

陈家祖宅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显示,但陈家祖宅却不受人重视,不断破落成上海的锅底心。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和旧城改造规模的扩大,给遗产保护带来了很大冲击,“保与拆”的矛盾在某些地区日益突出,一些由于管理不善或盲目无知造成的遗产毁坏事件屡屡发生。以北京城墙为例,北京城墙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城建原因被彻底拆除。在多方呼吁下,1988年北京市政府开始修复西便门处的明代城墙,可被修复后的195米城墙了无古意和历史感,是“整旧如新”的典型。这些没有任何历史内涵的仿古建筑,对于当初保护古建筑的正反两派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古城无以言说,历史无以言说,它们所注视的只是这一难以下咽的苦果。

程光炜在《王安忆与文学史》中说道:“寻根思潮后,王安忆小说的一个最醒目的审美特征就是一个旧字,旧的街道、记忆、故事、传闻和乡间历史,纷纷涌入她的小说艺术世界。”[8]一个旧字,暗含着寻根的意味。张勇在《王安忆的“前辈”情结》中认为,王安忆从《叔叔的故事》之后的创作开始,一直贯穿着一个主题:寻找,寻找一种精神遗产。从这个意义来说,王安忆一直没有脱离寻根的脉络[9]。这次王安忆的新作《考工记》仍然延续了王安忆对精神遗产的寻找,是王安忆的又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无论是陈家祖宅还是陈书玉,都与传统文化精神有关,而陈家祖宅和陈书玉的落寞,也象征了某些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失落,这也是王安忆《考工记》企图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五、结语

王安忆《考工记》探讨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两种生存方式,这两种文化能否共生,如何共生,王安忆并没有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当然这也是王安忆想通过《考工记》传达的现代性反思内容。纵观王安忆三十年来的写作之路,从个体到民族,从物质到精神,从传统到现代,都包含着作家深沉的人性关怀和担当意识。此次王安忆借《考工记》再度寻根,不仅具有文化寻根的价值,更直接的价值在于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唤起人们对保护文化遗产和寻根意识的重视。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313/979.html



上一篇:江帆再识东山里的满族故事和故事家群体
下一篇:爱丽丝沃克日用家当对汉绣活态传承的启示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