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浅谈传统文化遗产在创作中的应用与转换(3)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结语 由于中国古代壁画现状的形成十分复杂,它包括素材及结构、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表现与非表现等多种因素,给研究者提出了很多课题,也提供了

结语

由于中国古代壁画现状的形成十分复杂,它包括素材及结构、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表现与非表现等多种因素,给研究者提出了很多课题,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泛的研究空间,对于理解各类传统材料与艺术表现十分有益。通过对现状模写的制作,体会艺术语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应该带着历史的观念去看待这些作品,古典研究才具有古典与当代的双重意义,使古典与当代相对接。通过对壁画制作工艺流程的解构,以小见大,推演出更为有趣的文化观念和观察视角,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当今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挖掘,从而找到文化发展的线索,从客观根源树立文化自信。■

[1]黄骏.中国石窟壁画修复与保护[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

[2]毕建勋.笔墨历程:当代中国画名家写生与创作个案文献展集·毕建勋卷[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6.

[3]胡伟.绘画材料的表现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4]胡伟.由材料介入·中国绘画当代艺术表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5]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6]谢赫.姚最.古画品录 续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8]苏丹.迷途知返——中国环艺发展史掠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9]何以肢解绘画:众议法国“支架/表面”艺术运动[EB].四面空间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2019.

[10]吴子林,党圣元.艺术终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一、壁画现状美感的界定(一)壁画的现状美感什么叫现状美感?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里有过这样的阐释:“美感就是审美心理,就是内在的自然的人化,它包含两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性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的……”美感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反映了审美感受的变迁过程。李泽厚先生在哲学层面对美感的这段论述,我们可从他的专著中得到更为详尽的分析,在此已无需赘述。总之,美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是积淀在人类大脑中的反射,也是人类感性的进步。如果说士大夫文化画系统有其独特的气韵之美,那壁画的现状也有它独特的不均匀的斑驳之美。何为“现状”,即代表当下的局面或当前的情况,“现状”一词在本文的语境中,则体现的是由组成壁画的几个层次相互作用后综合显现出的壁画状态,被称之为现状美感。那么壁画现状美感的组成部分由大致五部分组成,即支持体(墙体)、基础层、绘画层、腐化层、浮尘层。今天壁画所呈现给观众的视觉感受,是千百年来自然环境的衍变和诸多人为因素干预之后的结果,所以在当下被称之为“现状美感”。我国传统绘画一般是画在以下几种载体之上的:绢、纸、木板和墙壁上,至今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是多以绢、纸为载体的卷轴画和以墙体为载体的各类壁画为主。我们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材料以及表现方法的运用,其中就可以从古代壁画为切入点展开。中国古代壁画现状美感的形成十分复杂,它包括素材及结构、生存环境、历史形成、表现与非表现等多种因素,因此针对古代壁画的剖析,成为认识古代壁画现状美感的一种很好的手段。此次实践是通过对壁画的素材(材料)、构造以及现状形成的各种因素分别研究过后,通过对“现状”客观、艺术的“模仿”,体验各种材料和历史上的艺术表现与自然合体之后的美感效果以及艺术感染力度,因此古代壁画的现状美感得到体现。所以,壁画现状美感的概念可定义为——壁画经过历史和大自然的洗礼之后,所形成的壁画“现状”的综合表现,多种材料的交互并置所产生的美感。(二)古代壁画现状美感的构造与成因1.古代壁画现状美感的构成要素(1)支持体(即墙体)(2)基础层(使用颜料之前刷在墙体上的白土底)(3)颜料层(即绘画层,亦称表现层)(4)腐化层(墙体的各种分泌物、龟裂、剥落、烟熏火燎、风蚀雨浸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破坏的痕迹等)(5)浮尘层(烟尘、灰尘等悬浮于壁画的尘层)2.壁画五个层次的成因(1)支持体即墙面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敦煌是用麦秸、黄土、沙子等,而且克孜尔壁画基本上也是如此,墓室壁画有的则用麻、土、沙子等做一个壁画之后再画上去(例如唐朝的李贤墓),有的则是直接在墓室的砖面上作画,但永乐宫、法海寺等一些道教寺观壁画所使用的材料则有所不同,是土、麻刀、细砂和粗沙等。支持体材料的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到之后基础层的制作。(2)基础层就是我们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底子”。壁画墙壁上一般在上色前都会用白土打一层底,敦煌莫高窟有些洞窟中也有打红土底的,而克孜尔洞窟壁画中的69窟,则是直接画在砂岩上的。(3)颜料层亦称为表现层,是画面内容主要表现的层面,画面所能表现出的艺术效果和牢固程度完全受前两层基地制作的影响,因此墙体本身的粗糙、光滑、高低不平会对颜料层的表现有直接影响。(4)腐化层由于在历史长河中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墙体上的颜料被腐化、龟裂、剥落,而常年焚香祭拜的烟熏火燎,也会导致颜色变灰变暗。(5)浮尘层是由空气中的风沙、灰尘、烟尘以及各种微颗粒随时间的推移自然地依附在壁画表面所形成的一层保护膜,并且已经和壁画融为一体,其表现出一种松动的视觉感受,与敦煌壁画洞窟整体浑厚而坚实的效果形成对比,使壁画的整体艺术效果松紧兼容。二、作品《破城子》的制作创作的启发(一)创作主题的选择《破城子》一画是我研究生期间创作的十三届美展的参展作品。由于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热爱,敦煌一直是围绕在自己思维中的重要课题,在经历过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丝路明珠壁画现状模写项目之后,使得对以壁画相关的创作思路,和有关古典艺术如何向当代艺术表现转化的问题,成为了日后汲取灵感和创作初衷的思想源头。《破城子》以抽象的形式呈现,为表现甘肃瓜州地界名为破城子的唐代遗址,其古拙的面貌和印象给人扑面而来的历史感,宛如一部在西北戈壁滩上唱诵千年的华丽史诗。作品技法基于对壁画、彩塑等不动文物的保存与修复理念,将支持体、基础层、绘画层、腐化层、浮尘层这五个层次的学术研究体系,运用在当下的绘画创作当中,展现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光辉历史,表现中国古典遗存在当今的时代面貌,同时也是在综合材料绘画领域内,对顺应当下架上绘画中表达精神诉求和创作观念的一种尝试与自我突破。(二)支持体的制作在本次创作中选用了木质构架,也就是类似于油画布后的木架来作为支持体的载体,选择此类木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木架横纵交错的空间结构在构造上与一些壁画所在建筑的墙体组织结构是相似的,其中木质构架既是支撑壁画所在环境的重要结构性载体,也是壁画所处墙壁的组织部分,壁画与木质构架相辅相成。2.横纵分布交错的木质构造也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被使用的绘画板材的制作方式,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由于可以自由设计木框尺寸,所以对作品后期的保存和维护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前提条件。3.这类木架构造在空间结构上会影响基础层和绘画层的视觉效果。木架交错的构造更具有透气性,在空间上具有的纵深性和穿透性,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可让创作者在创作时对画面布局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打破了二维平面画布的束缚,增加了画面内容在空间上的可读性,提升了创作的延展性,拓宽了创作思维空间。(三)基础层的制作搭建基础层,在最底层的木框构造做好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加工。同样是使用相应材料,譬如三合板、大芯板、松木板等廉价木材以及其他属性的材料来制作作品,主要是以创作中画面上对墙壁空间的解构和一定程度上的再现为依据来进行材料的选择,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薄厚程度,二是材料的软硬程度。与此同时,对于基础层中扮演“软”性质地的植物纤维材料,则根据点、线、面的画面关系,通过在作为支持体的木质框架上用十字螺丝钉打点的方式,预留出相应的点位,将麻绳等植物纤维缠绕在已经固定好的十字螺丝钉点位上,缠绕的层数要依照画面“软硬、松紧、虚实”的关系,使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基础层当中。之后,使用浓稠度较高的明胶水配合1:1的草木灰粉末与海泡石,浇灌在麻绳与其他基础层上,以期借由麻绳纤细的物理状态,来营造出画墙壁中麦秸秆等植物纤维与泥土砂石相互融合的状态。(四)绘画层的制作为了追求与原生态壁画相似的质地和效果,在这里运用了“质量改变”的制作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将质地软的材料做成硬的效果,将质地硬的材料做出软的效果。例如,在壁画修复中会在已残破的壁画上使用纸张回帖的技术,这种壁画补救的方式,对这次创作产生了启发。在这一技术中,柔软的纸张被处理之后,与坚硬的墙壁相结合,通过一定手段的处理使二者融为一体。虽然在物质属性方面,纸张的纤维性质是柔软的,与墙壁的矿物属性完全不一样,但在壁画修复的技术当中,却做到了合二为一,在视觉效果上产生了画面气息的统一与协调感。以此类推,在自身实际创作当中将收集来的质地较软的宣纸、皮纸、麻纸进行了“质量改变”,以达到模拟墙壁的坚实质地的视觉效果。“质量改变”的具体做法,即通过水这一贯穿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媒介,将纸张进行浸泡,晾干后,酌情再次进行不同程度的浸泡,可反复操作,直到纸张干透后,会在触感和观感上改变其原有的质感和状态,纸张会变坚硬,具有了较强的塑形能力,而正是这样的塑形效果,为还原壁画在原生态环境中的视觉感官效果奠定了基础,并且与之后的创作步骤中所使用材料的物质属性相契合。(五)浮尘层的制作将事先准备好的敦煌土、鸣沙山沙子、河床内的澄板土以及雅丹地貌的风化石,通过搅拌机磨碎,使其成为颗粒和粉末状,再将这些打碎磨好的材料按照颗粒大小依次分类,尽可能做到模拟和还原原生态壁画中浮尘层的实际效果,这也为浮尘层多样性的制作做好了前提铺垫。然后将这些材料依次单独与一定比例的明胶水兑水相互调和,一定要注意原料加入比例的控制,如果不想对基础层和绘画层造成较高程度的覆盖,在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要选用颗粒度较大的材料,反之亦然。将调制好的材料,慢慢浸染在画面上,待其晾干再做调整即可。结语由于中国古代壁画现状的形成十分复杂,它包括素材及结构、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表现与非表现等多种因素,给研究者提出了很多课题,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泛的研究空间,对于理解各类传统材料与艺术表现十分有益。通过对现状模写的制作,体会艺术语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应该带着历史的观念去看待这些作品,古典研究才具有古典与当代的双重意义,使古典与当代相对接。通过对壁画制作工艺流程的解构,以小见大,推演出更为有趣的文化观念和观察视角,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当今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挖掘,从而找到文化发展的线索,从客观根源树立文化自信。■参考文献:[1]黄骏.中国石窟壁画修复与保护[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2]毕建勋.笔墨历程:当代中国画名家写生与创作个案文献展集·毕建勋卷[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6.[3]胡伟.绘画材料的表现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4]胡伟.由材料介入·中国绘画当代艺术表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5]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6]谢赫.姚最.古画品录 续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8]苏丹.迷途知返——中国环艺发展史掠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9]何以肢解绘画:众议法国“支架/表面”艺术运动[EB].四面空间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2019.[10]吴子林,党圣元.艺术终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217/872.html



上一篇:日本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下一篇:蜕变与重生 ——探寻岫岩玉雕发展脉络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