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浅谈传统文化遗产在创作中的应用与转换(2)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破城子》以抽象的形式呈现,为表现甘肃瓜州地界名为破城子的唐代遗址,其古拙的面貌和印象给人扑面而来的历史感,宛如一部在西北戈壁滩上唱诵千

《破城子》以抽象的形式呈现,为表现甘肃瓜州地界名为破城子的唐代遗址,其古拙的面貌和印象给人扑面而来的历史感,宛如一部在西北戈壁滩上唱诵千年的华丽史诗。作品技法基于对壁画、彩塑等不动文物的保存与修复理念,将支持体、基础层、绘画层、腐化层、浮尘层这五个层次的学术研究体系,运用在当下的绘画创作当中,展现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光辉历史,表现中国古典遗存在当今的时代面貌,同时也是在综合材料绘画领域内,对顺应当下架上绘画中表达精神诉求和创作观念的一种尝试与自我突破。

(二)支持体的制作

在本次创作中选用了木质构架,也就是类似于油画布后的木架来作为支持体的载体,选择此类木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木架横纵交错的空间结构在构造上与一些壁画所在建筑的墙体组织结构是相似的,其中木质构架既是支撑壁画所在环境的重要结构性载体,也是壁画所处墙壁的组织部分,壁画与木质构架相辅相成。

2.横纵分布交错的木质构造也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被使用的绘画板材的制作方式,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由于可以自由设计木框尺寸,所以对作品后期的保存和维护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前提条件。

3.这类木架构造在空间结构上会影响基础层和绘画层的视觉效果。木架交错的构造更具有透气性,在空间上具有的纵深性和穿透性,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可让创作者在创作时对画面布局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打破了二维平面画布的束缚,增加了画面内容在空间上的可读性,提升了创作的延展性,拓宽了创作思维空间。

(三)基础层的制作

搭建基础层,在最底层的木框构造做好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加工。同样是使用相应材料,譬如三合板、大芯板、松木板等廉价木材以及其他属性的材料来制作作品,主要是以创作中画面上对墙壁空间的解构和一定程度上的再现为依据来进行材料的选择,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薄厚程度,二是材料的软硬程度。

与此同时,对于基础层中扮演“软”性质地的植物纤维材料,则根据点、线、面的画面关系,通过在作为支持体的木质框架上用十字螺丝钉打点的方式,预留出相应的点位,将麻绳等植物纤维缠绕在已经固定好的十字螺丝钉点位上,缠绕的层数要依照画面“软硬、松紧、虚实”的关系,使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基础层当中。之后,使用浓稠度较高的明胶水配合1:1的草木灰粉末与海泡石,浇灌在麻绳与其他基础层上,以期借由麻绳纤细的物理状态,来营造出画墙壁中麦秸秆等植物纤维与泥土砂石相互融合的状态。

(四)绘画层的制作

为了追求与原生态壁画相似的质地和效果,在这里运用了“质量改变”的制作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将质地软的材料做成硬的效果,将质地硬的材料做出软的效果。例如,在壁画修复中会在已残破的壁画上使用纸张回帖的技术,这种壁画补救的方式,对这次创作产生了启发。在这一技术中,柔软的纸张被处理之后,与坚硬的墙壁相结合,通过一定手段的处理使二者融为一体。虽然在物质属性方面,纸张的纤维性质是柔软的,与墙壁的矿物属性完全不一样,但在壁画修复的技术当中,却做到了合二为一,在视觉效果上产生了画面气息的统一与协调感。以此类推,在自身实际创作当中将收集来的质地较软的宣纸、皮纸、麻纸进行了“质量改变”,以达到模拟墙壁的坚实质地的视觉效果。“质量改变”的具体做法,即通过水这一贯穿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媒介,将纸张进行浸泡,晾干后,酌情再次进行不同程度的浸泡,可反复操作,直到纸张干透后,会在触感和观感上改变其原有的质感和状态,纸张会变坚硬,具有了较强的塑形能力,而正是这样的塑形效果,为还原壁画在原生态环境中的视觉感官效果奠定了基础,并且与之后的创作步骤中所使用材料的物质属性相契合。

(五)浮尘层的制作

将事先准备好的敦煌土、鸣沙山沙子、河床内的澄板土以及雅丹地貌的风化石,通过搅拌机磨碎,使其成为颗粒和粉末状,再将这些打碎磨好的材料按照颗粒大小依次分类,尽可能做到模拟和还原原生态壁画中浮尘层的实际效果,这也为浮尘层多样性的制作做好了前提铺垫。然后将这些材料依次单独与一定比例的明胶水兑水相互调和,一定要注意原料加入比例的控制,如果不想对基础层和绘画层造成较高程度的覆盖,在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要选用颗粒度较大的材料,反之亦然。将调制好的材料,慢慢浸染在画面上,待其晾干再做调整即可。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217/872.html



上一篇:日本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下一篇:蜕变与重生 ——探寻岫岩玉雕发展脉络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