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打造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 让青少年乡间稻田练插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京西稻田体验插秧,在乡村博物馆认知“稻黍稷麦菽”……16年来,市人大代表、中科院地理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闵庆文一直致力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 昨

在京西稻田体验插秧,在乡村博物馆认知“稻黍稷麦菽”……16年来,市人大代表、中科院地理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闵庆文一直致力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

昨天,闵代表在做客北京青年报直播间时谈到,今年他带来了5份和农业文化遗产有关的建议,他认为北京应继续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尤其应该重视青少年农业文化遗产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农产品不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

何为农业文化遗产?

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呢?提起农业大家往往想到的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场景。农业和文化遗产是如何能建立关系呢?昨天,在直播间内,闵代表介绍说,中国有一万多年人工栽培水稻历史,有数量众多、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水稻品种,还有稻田养鱼这样独特的生态农业技术,还有开秧门、尝新节等农业民俗,这些就构成了系统性的农业文化遗产。

在他看来,“农业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物种、传统技术或者传统农具,而是系统性、复合性、具有生产功能和多功能价值的活态遗产,而且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已有15个项目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数量位居各国之首。

“具体到咱们所在的北京,农业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我们2006年在北京市农业局的支持下做了个普查,除了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和京西稻作文化系统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两个项目以外,还有50项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和485项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分布于除东城、西城以外的所有区。京西稻、京白梨、玉巴达杏、洼里油鸡等种养殖系统都是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闵庆文说。

建议北京建设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

所以,北京这座高度城镇化的大都市并非离农业很远。在直播间里,闵庆文代表笑着说,其实农业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主产区农业,二是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农业生产兼重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农业,三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空间为主的都市郊区农业。“比如北京,单纯从农产品产值上看似乎微不足道,但我们不能想象没有农业生产的北京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当然这里的农业是包括农林牧渔的大农业。农业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其价值更多不是在农产品产量产值上,而是在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上,因为它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乡村,亲近自然。”

在今年两会期间,闵庆文代表的建议也与此相关。他建议,由文化旅游、农业农村、园林绿化等部门及有关区和乡镇合作,以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为重点,充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成果,将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民俗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结合,建设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使之成为“北京乡村博物馆”,以丰富“博物馆之城”的内涵。

“像位于海淀的京西稻种植区,本身就是三山五园文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典型的生态博物馆,不仅可以成为传统种质资源保护区,而且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地、重要的市民休闲体验地,还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教育基地。”闵庆文说。

建议北京先农坛“活化利用”传播农耕文化

除了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闵庆文还提到,建议北京“活化利用”先农坛以传播中华农耕文化。

先农坛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举行国家藉田仪礼有六百年历史。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以及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它是北京皇家祭祀建筑体系中保存完好的一处,是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闵庆文建议,借助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和全社会越来越关注农耕文化和粮食安全的机遇,利用位于先农坛观耕台前,曾经是皇帝亲耕的耤田的“一亩三分地”,恢复藉田活动(稻、谷种植及其仪礼),以更好展现中轴线遗产的文化价值,传播农耕文化和文明。

建议北京加强青少年农业文化遗产教育

闵庆文提到,无论是建设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还是“活化利用”先农坛,最主要的目标群体就是“青少年”。

他坦言,目前,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价值还有很多人不会很了解,特别缺乏青年人的广泛参与,需要在大中小学教育中增加农业文化遗产的内容。因此,他建议涉农高校和职业学校应当开设农业文化遗产通识课程(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已经开设)。教育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合作,以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成果为基础,建立农业文化遗产校外教育基地,在一些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建设中引入农业文化遗产元素,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校外辅导员”,让中小学生可以定期走进田间、公园,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科普教育和研学活动,让那些生长的城市里的青少年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体会农业生产之不易,感悟农业文化之奥秘。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2/0110/1879.html



上一篇: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合
下一篇:市人大代表闵庆文:打造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