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路径探究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统节日、戏剧、评书、武术等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人民口传心授、世代相承的无形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是历史文化与民族记忆的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统节日、戏剧、评书、武术等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人民口传心授、世代相承的无形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是历史文化与民族记忆的集中反映,是民族情感表达与民族精神传递的重要载体。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逐渐强化、文化强国战略持续推进之际,学校作为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自觉且积极承担起非遗保护、传承的重担,不断优化教育形式、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理念,实现非遗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学校教育的实效性,持续发挥非遗的育人价值。细究学校教育形式、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研学旅行无疑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要求和目的联系最为密切,是学校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形式与方法。

  非遗与研学旅行融合的重要性

  非遗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延续着民族的生命记忆、蕴藏着民族文化根源,在情感、思想、文化层面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既可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又可发挥非遗与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

  从非遗保护与传承层面来看,非遗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可让学生于真实的非遗生态环境中、于专业的活动场地中、于丰富的实物资料中,系统直观地了解、认识非遗,并在深刻认识非遗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姿、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领悟民族精神的力量,加强自身对非遗等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唤醒保护、传承非遗等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非遗的育人价值来看,非遗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可以开拓素质教育渠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生可在传统戏剧、版画的鉴赏中,领略多样的色彩搭配技巧、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在剪纸、刺绣、年画等非遗的创作中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开阔眼界;可丰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助推高质量、好口碑课程的开发,继而提升传统文化的日常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传统戏曲、民间手工技艺、传统舞蹈等非遗研学项目的成立与落实,既可丰富扩展研学种类、研学内容,又可让人文底蕴深厚的非遗参与校内校外教育,让学生于理论教学中掌握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于实践教学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从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来看,非遗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可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以往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总是拘囿于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单一枯燥,更不论教学效果,而非遗项目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了课堂和校园,转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可推动科学育人体系的构建。与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不同,非遗项目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以实践、体验的方式达到综合育人目标的规范化课程,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专业的课程内容、多样的教学方式、系统的教学过程、科学的课程评价,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育人体系的构建更具推动性。

  非遗与研学旅行融合的创新探索

  非遗发展至今,其背后的事迹我们已无法经历,但非遗中的历史文化、精神特质、价值观念、高超技艺应得到延续。同理,研学旅行进行至今,其来龙去脉、隐性弊端我们不甚清楚,但其教学价值应得到肯定和续用。如何运用非遗促进研学旅行的开展、发挥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运用研学旅行保护、传承非遗以及激发非遗的文化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从非遗项目成立状况和研学旅行具体进展综合考量,认为可从两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

  一方面以多样非遗项目拓展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在对中医针灸、书法、京剧、皮影等传统文化进行多年探究、整理之后,政府、社会、传承人等都做了大量工作,申请、成立大量的非遗项目,其中既包括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安徽宣纸、书法、篆刻等在内的制作类非遗项目,也包括朝鲜族农乐舞、贵州侗族大歌、山东大秧歌在内的演艺类非遗项目。其类别多样、数量丰富,在世界非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当前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仅仅围绕特定地域非遗项目开展研学,其他相关的知识则要学生自己在庞杂的网络信息中获取或者在老师随机的话语中获取,这显然具有局限性。学校可利用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丰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相比局限于特定地域、特定类别的非遗研学旅行课程更具趣味性和选择性,继而更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研学旅行的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1216/1840.html



上一篇: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
下一篇:没有了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