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6.1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睹九边重镇文化遗产,叹(3)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春节"闹社火"时先"打场子"的就是要靠跑驴,在激越欢快的锣鼓声中开始,表演者根据当时当地风土人情,环境条件即兴作舞,常以夸张的形象动态,风趣

春节"闹社火"时先"打场子"的就是要靠跑驴,在激越欢快的锣鼓声中开始,表演者根据当时当地风土人情,环境条件即兴作舞,常以夸张的形象动态,风趣的舞姿技巧,滑稽的嬉逗,幽默的演唱道白,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意。

6横山老腰鼓

陕北横山黑木头川南塔乡张存有地,是横山老腰鼓的发祥地。横山老腰鼓分为“文鼓”与“武鼓”两大类。“文鼓”一般由老人表演,又称《老人腰鼓》,“武鼓”又称“后生腰鼓”,多由年轻小伙或体力充沛、精神焕发的中年人表演。横山老腰鼓节奏铿锵有力,舞姿跳跃欢快,动作奔放有力,气氛强烈粗犷。

横山老腰鼓始终保持着原生态的技法,保持着豪放、粗犷、激越、诙谐的特点和传统品格,显示着黄土高原儿女对生活火热的追求和不变的热情。

7府谷二人台

府谷二人台的内容,以反映农村生活情趣为多,其中反映男情女爱、反封建的剧目占较大的比例。说念道白插科打诨,颇有地方性,方言妙语横生,特色鲜明,真假声结合,抑扬顿挫、亮板拖腔、高亢明亮、自然合韵、悠扬动听。

府谷二人台因流行地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8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起源于宫廷曲乐,是江南奏乐与当地方言的碰撞与融合。因此榆林小曲的唱词融雅、俗于一体,既有一般文人的遣词用字,又有当地方言土语,演唱形式简单、轻便、灵活,旋律华丽多彩,线条起伏多变,雅俗兼并、独具一格。

榆林小曲是陕北唯一的城市坐唱艺术,作为"南腔北调"合二为一的独特艺术,它兼具北方的阳刚之气和南方的阴柔之美,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9清涧道情

唐宋时道教在陕北一带盛行,道人们以道学为意创音谱曲,作出了一种用于宣传道家学说的演奏乐曲叫道曲,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渔鼓和简板等伴奏乐器。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喜欢,道人们又将历史故事,神仙鬼话编成各种曲种,深受众人喜爱。人们将这道曲与酒曲、爬山调等进行融合,就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道情”。

清涧道情音乐优美,节奏明快,高亢雄浑,委婉清秀,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黄土文化的内涵,在陕北有着较高的声誉。

10 绥德石雕雕刻技艺

绥德石雕伴随着人类进化而来,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初创期、汉魏时代的成熟期、明清时代的繁荣期到新以来的鼎盛期。从散落民间的石刀、石斧到炕头石狮,从已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到遗存唐宋以来的庙宇石狮、旗杆香炉、摩崖石刻等,足以证明绥德石雕源远流长,时代相传。

绥德石雕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大体分为生活石雕、建筑石雕、碑碣石雕和工艺石雕,匠人主要分布在四十里铺镇、薛家河镇、马家川乡为主的各乡镇及周边地区。

11陕北民谚

陕北民谚是当地民间流传的押韵上口、通俗精辟、好记易懂的简练语句,多反映人民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表达了丰富的生活哲思。

比如“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灯芯不亮要拨哩,事情不公要说哩”,“庄稼看见别人的好,娃娃看见自己的亲”等,最朴素的道理融入最基层的生活逻辑,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闪光智慧。

12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最初由穷苦盲人表演,他们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传说故事,后来又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以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的曲调激扬粗犷,优美动听,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2006年5月20日,陕北说书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708/1595.html



上一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留住古老智慧 启示未来发展
下一篇:最美北京网红打卡地|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