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千年运河畔唱响船工号子 让运河文化遗产“活起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新网北京6月28日电(陈航)“远远望去通州城,好大的船,好高的灯塔……嘿嘿!”大运河北京段全面通航后,这首有节奏的“船夫”再现了古运河上水运的繁荣。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

中新网北京6月28日电(陈航)“远远望去通州城,好大的船,好高的灯塔……嘿嘿!”大运河北京段全面通航后,这首有节奏的“船夫”再现了古运河上水运的繁荣。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运河、最长的航线、最长的运河,大运河已经开凿了 2500 多年。千百年来历经沧桑,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中,文化遗产是一张闪亮的金色名片。运河号子作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古运河水运时期生动的历史记忆。在水运兴盛的时期,伴随着浩浩荡荡的船队,船夫们的歌声此起彼伏。

通州运河船术(以下简称运河称号)的非遗传承人赵一强说,运河船因水运而生,具有节奏感和能统一节奏的特点的劳动。过去,船夫在船上工作时以运河颂歌为主要旋律,也可用于自娱自乐,增加对劳动的兴趣。

在赵一强看来,运河颂歌体现了一种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精神,许多过去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都体现在其中。以沙滩号码为例,主要用于在沙滩上唱歌。过去,船只在运河上行驶,遇到搁浅等问题,不需要打招呼。水质好的船夫会自发跳入水中帮忙。这是团结互助的体现。

他说,在传承和利用方面,他已经为11所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并逐节讲授了运河歌谣,包括沿海民俗、传说和故事等,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大家在学习中。 .演出队伍中,也有不少对运河文化感兴趣的小伙伴,尤其是运河歌谣,一直沉浸在与运河有关的各种故事中。

2020年4月发布的《北京市推进国家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显示,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是北京的文化脉络,甚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既要展示大运河文化,又要讲好大运河故事。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巨人站在地球之巅,站在中国的大地上。巨人的“飞”是东西长城,“气”是是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传奇》一书开头是这样写的。

《大运河传奇》作者刘恩东说,2012年他第一次到大运河驻足,感受到大运河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而且是生机勃勃、流动的。世界文化遗产。将流经大运河的城市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相融合,我们创造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到的关于大运河的故事。

他说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大运河传奇》一书采用中英文翻译。在销售过程中,很多老外都买了。可见他们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了如指掌。的兴趣。

除了漫画纸本,刘恩东还将漫画与AR、3D全息投影等融合,参与策划了《大运河传奇》沉浸式体验项目大运河小剧场等,让市民“沉浸”在运河动感的画卷中,感受生动的运河文化。

北京通州位于千年大运河北端。北京市通州区区长赵磊表示,运河水源源不断的流淌,见证了通州的成长与变迁,滋养了千千万万朴实的通州人。

赵磊表示,未来,我们将更好地利用大运河这个积累了数千年文化潜力的“超级IP”,将大运河从“地理空间”提升为“文化空间”,促进运河开发和乡村振兴。津冀协同发展,协同打造一批特色小镇。

《规划》提出,要优化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积极打造集休闲、度假、体验为一体的北京(通州)大运河国家5A级景区,大运河上的精品水上旅游线路。同时,北京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也在整合景区建设、完善旅游产品,利用自媒体平台推广各类旅游资源。 (完)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629/1593.html



上一篇: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举行蹴球文化赛 传承非物质文
下一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留住古老智慧 启示未来发展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