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论经济发展是否可以替代文化需求关于翁丁佤族(3)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古寨寨门一直到老寨广场,有印刷在路标上色彩艳丽的牛头图腾,也有列阵道路两边的悬挂在古木上长满青苔的森森牛头骨,明明都是人为打上的翁丁文

从古寨寨门一直到老寨广场,有印刷在路标上色彩艳丽的牛头图腾,也有列阵道路两边的悬挂在古木上长满青苔的森森牛头骨,明明都是人为打上的翁丁文化符号,当笔者以一名“入侵者”身份进入时,后者让笔者由心底生出一股敬畏感,这是文化的力量,是现代科技无法赋予的震撼。为此,我们必须反思一个问题:虽说这是我们发展经济、发展科技的目的之一,但文化场域的复杂程度是难以估量的,我们运用现代方式去保护原始的东西,难道不就是对原始的破坏吗?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破坏的不可避免性,翁丁古寨的文化保护最终还得依靠在这里生活的世世代代的翁丁人。

5 根与魂:永不熄灭的火塘

如何保留一个“活”文化的古寨,破解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是翁丁村当前最严峻、最困难的问题。老寨和新寨两个功能区,既要把老寨“永不熄灭的火塘”这样的佤族文化的“根”和“魂”保护传承延续下去,又要解决辖区群众居住新寨十分现实的现代生活需求问题,新寨的房屋以厨房的灶台取代了火塘,火塘以及附着在火塘上的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两者难以兼顾。

在人类学家积累的一些认识论和方法论中,“适应”或许为我们提供一种解决这种困境的办法,也可以说是另辟蹊径[6]。人具有能动性,人类社会之调试于其所处环境是否需要特别的行为模式,或是否允许某一范围的行为形态,具有伸缩性。人类的文化性适应较为侧重群体层面,通过群体活动获得社会文化的力量,以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文化性适应也赋予个体更大的活力,它使人们可以通过文化的习得与创新,改变环境。或许在以后的保护中,我们可以尝试帮助翁丁佤族加快“文化适应”。适应的过程包括两个部分:保持和创造。一方面,文化的稳定性就是文化的保守性,文化有保持现状的倾向;另一方面,文化性适应中创造的主要结果之一,便是它能在特殊的环境下产生多种文化,产生多样性。

不过,抱有这种期待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力量。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1968) 中就深刻批判了工业社会所引发的个人情感和意识上的危机。对工业社会的过分适应,是对人性的一种压制。文化的存续与发展需要个人和集体充分发挥创造力,以寻求更高层次上的适应。否则,那些被我们视为珍贵的什物,会被历史全部带走,仅仅以“存在过”而存在。

[1]约翰·奥莫亨德罗.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6.

[2]杨竹芬.佤族传统民居文化意蕴探析——以翁丁村为例[J].黑河学刊,2015(2):31-33.

[3]沈福煦.人与建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4]艾默森·拉普普.住屋形式与文化[M].张玫玫,译.台湾:台湾境与象出版社,1991.

[5]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708/1600.html



上一篇:历史事件的文化心理解析
下一篇:刍议当前革家第一寨枫香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