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论经济发展是否可以替代文化需求关于翁丁佤族(2)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既要保住古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又要使翁丁居民有房可住,这就必须修建新的房屋对古寨的居住功能予以替代,且新房需要承担一定文化责任。

既要保住古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又要使翁丁居民有房可住,这就必须修建新的房屋对古寨的居住功能予以替代,且新房需要承担一定文化责任。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全新居住地的出现为新文化形式的萌芽有一定作用,毕竟翁丁佤族原班人马的文化创造力依旧盎然;从消极角度去思考,新房作为替身的出现会直接削弱古寨作为传统佤族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缺少人的活动,老寨的文化创造力也就停滞了。从现实情况来看,新寨的替代功能并没有朝着积极的方向去发展,距离老寨不过一公里的新寨成了较为尴尬的存在[3]。居民白天回到老寨,夜间住在新寨,日常劳作又在田间,这种昼夜的交替,场所的转换,既有政府文化旅游开发的需要,也是居民本身之于新旧住宅的矛盾心理。

3.3 难以搬迁的佤族文化

文化是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存在的, 各文化特质之间都存在有机联系, 其最基本的特质之一就是变迁, 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而调整自己的适应机制。王明珂先生曾指出, 如果对于“过去”的认知与信心经不住社会变迁的考验,那么社会的统一连续便会受损。翁丁佤族也是一个既延续、又变迁的文化有机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与文化需求之间形成了零和博弈磁场,居民的传统文化情感与记忆在变迁中备受挑战。

以空间结构为表征的建筑艺术是因为建筑艺术所具有的象征性,使宗教能以感性和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并成为神的象征。“宗教观念就已经知道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在社会上起作用的村寨(住屋)的存在方式了”对住屋来说,从一开始便伴随着人们的建构行为,融入了宗教的成分。人们建屋建寨,总选择一定的时辰,举行有关的仪式,否则将被认为不吉利,会带来不幸和灾难。这就是说,翁丁佤族居民在建屋建寨之前,在所住的干栏式茅草房的建盖过程及房屋的内外部结构中,都充满着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4]。

综上,富含宗教文化意义的翁丁老寨,承载的是翁丁人的文化信仰、勤劳智慧,展现的是佤族人的传统习俗以及独特的原始工匠技艺,这是现代建筑承载不了的内容。新房对旧宅的替代不过是居住场所的更换,而最具文化意义的那一部分始终凝固在老寨的一草一木上,文化是很难通过地理位置的改变而实现变迁,即便是文化的创造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也会失掉最传统的原始的那一部分,已被创造和保留的文化终归是无法复制搬迁的。

4 铜钱与图腾:经济欣欣向荣,文化岌岌可危

翁丁文化的保护实际上在发展经济的需求下同时进行的,落后的生产方式让翁丁居民落在了中国现代化队伍的最后。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老少边穷地区,努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中国整体均衡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如果翁丁所处的环境的整体经济水平与其周边地区无过多差异,倒也不构成威胁,可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进行,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翁丁被迫处于落后地位。经济的长期落后会使翁丁文化抵御能力下降,因为过低的收入与不匹配的物价,使得越来越多的翁丁居民选择外出务工。当文化离开了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成了问题,加之来自外部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潮流的冲击,翁丁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传续也遭到了威胁。所以至少从这一视角来看,翁丁大力发展经济是没有错的。与此同时,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相结合,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对翁丁采取的更多的是保守型措施。

目前,翁丁古寨的开发与保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建设性的破坏和过度的旅游开发带来的危害。如自2005年旅游开发以来,村内进行了一些文化建设性活动,但由于过于强化旅游服务功能而使一些传统民俗节庆活动逐渐地沦为一种表演,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第二,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化及民俗活动的淡化等,一些传统技艺面临没落或失传。如目前在村中已少有人能够完成木鼓制作,编制等工艺也面临消失。第三,现有部分手工产品形式过于单一,尤其是传统麻纺织产品和竹编织产品缺乏多样性和创新。第四,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自发传承,保持的传承面较大,但是传承和掌握的主流人群为中老年人,青少年的掌握较差,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5]。第五,忽视了构成文化的自然环境,生态保护存在漏洞。如村西南的龙潭,由于长期缺乏管理,现已是一潭死水,影响了周边环境景观。另外,部分房屋由于长期闲置或管理不当,导致屋顶茅草片腐化,屋顶下石棉瓦裸露,房屋风貌不协调。并且大多数传统民居建筑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其一是将传统的茅草屋顶改造为石棉瓦屋顶再覆茅草片的方式,佤族传统民居独特的弧形屋顶也被改变,致使传统民居的形式特征和人民生活方式发生相应变化;其二民居在改造中,不恰当的使用现代材料,如使用砖结构砌筑墙体或在建筑外立面涂水泥,这些都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翁丁古寨的传统建筑风貌。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708/1600.html



上一篇:历史事件的文化心理解析
下一篇:刍议当前革家第一寨枫香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