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二十四诗品自然对西方写实油画鉴赏的启示(2)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有一个大师笔者认为其绘画风格无论从创作题材还是绘画风格上来说颇具“自然”的风味。他就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委拉斯凯兹自幼喜爱绘画,并师

有一个大师笔者认为其绘画风格无论从创作题材还是绘画风格上来说颇具“自然”的风味。他就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委拉斯凯兹自幼喜爱绘画,并师从具有人文思想的画家老赫列拉和柏切柯,他们重视塑造劳动人民形象的思想对委拉斯凯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他艺术生涯的早期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绘画作品。这些创作题材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俯拾即是”,刻画生动逼真,画风质朴平易近人且注重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1623 年,委拉斯凯兹成为宫廷画家,但即使是为皇亲国戚创作肖像他也没有矫揉造作的美化成分,而是忠于人物本来的形象特征。最著名的便是《教皇英诺森十世》,丝毫没有歌颂之意反而很真实,一切看起来浑然天成毫不生硬做作。即使今日我们在看这幅画时也仍然能相信画中的人曾存活于世上,因为太真实自然了。委拉斯凯兹在油画语言方面不同于鲁本斯的豪华亮丽、明亮活泼富于激情,也不同于伦勃朗的深沉厚重、苍劲有力,而是画面看起来色彩典雅、耐人寻味,用笔方面时而奔放洒脱时而又严谨沉着,笔法多变松弛有度,看起来宛若天成。无论在取材、刻画还是艺术语言方面笔者认为委拉斯凯兹都足担当“自然”二字。还有一个艺术家也不得不提及一下那就是以风景画著称的柯罗,之所以这里提出柯罗,是因为柯罗作为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推动了法国的风景画由历史风景画向现实风景画转变,他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历史风景画的精雕细琢,也不同于在他之后的印象派风景画的注重表达,而是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当柯罗进入当时著名的风景画家米萨隆的工作室学习时,这位艺术家就教导柯罗“去吧,在自然的怀抱里观察思索,把你对自然的真正感受画下来,其实,画画不过如此……”老师的教导培养了柯罗对大自然敏锐的观察能力与热爱并体现在柯罗的艺术作品中。随着经常的对景写生使得柯罗的作品越来越摆脱了古典主义那种褐色的调子,并开始注意将自然界当中的色彩感生动性融入绘画,将自己的感受同自然界美丽的景色结合起来,笔触也逐渐放松起来,其画风也日渐成熟。柯罗一改古典风景画派精工细作的细腻笔触而是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笔法,如扫、点、勾、提等。他画的树枝与树叶笔法灵动而多变、虚实相生、精彩绝伦、富于节奏感。他的作品大多呈现出一种优雅的银灰色的调子,朴实无华且包含着对大自然的讴歌与赞美,平凡的自然景色在柯罗的笔下被描绘得优美宁静。多年的外景写生经验使他的无论用笔还是用色都看起来宛若天成、恰如其分,真情实感在描绘的自然景物中自然流露,就像王夫之所说的:“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因此笔者也认为它足以担当“自然”二字。其实除了这里所提到的两位艺术家,17-18 世纪西方美术整体的绘画风格发生了很大转变,既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重制作的瓷般光滑的画作风格又不同于后来的印象派重表达的即时创作的速写趣味,这段时期在整个西方绘画长河中处在一个过渡阶段,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西方写实画家,其在表现技法上也都很自然,但这里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做逐一介绍。

总体来说对《二十四诗品》我们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大多数属于理论研究,也很少用这一审美内涵来观照西方写实绘画表现语言,其实无论是东方的“自然”,还是西方绘画中理性与激情的统一,本质上都是人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超越性过程,也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审美形式。通过将东方美学内涵延伸到西方绘画方面能使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有另一种眼光,也让我们有全新的角度来认识西方写实绘画。

[1]余方林.小议西方写实绘画中的色彩[J].艺术家,2017(09):20-21.

[2]龚治瑾.视错觉艺术应用探讨[D].海口:海南大学,2020.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708/1598.html



上一篇:视域下东莞文化遗产的跨界创新与价值再生
下一篇:历史事件的文化心理解析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