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二十四诗品自然对西方写实油画鉴赏的启示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代表作,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司空图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他以道家哲学为指导论述了二十四种审美风格,其中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代表作,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司空图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他以道家哲学为指导论述了二十四种审美风格,其中“自然”这一美学风格尤其有着重要意义。“自然”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事物自己本来这样,随自身的特质、不勉强的自己成就自己。这一解释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其实自老庄哲学以来“自然”就成为中国人的一个长远的追求,这种追求浸润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与审美品味中,成为中国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老子》中就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提出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都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庄子在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阐述了以“自然”为美的思想,在《庄子》中提出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里也在强调未经修饰的朴素的自然美。于是在道家哲学指导下写成的《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虽然是单独的一品,但是“自然”这一美学思想其实被作者不自觉地渗透在整部作品中。

在《二十四诗品》中开篇的“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到适往,著手成春”[1]便在强调美的事物应顺应自然,日常生活中诗歌创作的题材到处都是,诗人不必苦思冥想,也不需要堆砌典故、苦苦搜寻、穿凿附会。“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真”即自然之真,这句话是老庄哲学思想的一脉相承,提出既不能万事不作为、万事无所求,但又不能“强得”即刻意追求,在老子看来只有保证一个良好的、平和的状态,才能顺应自然、功成事遂。“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这句更多的是在描述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景交融的状态,表达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达到一个完美的和谐既要使真情实感充实内心、自然流露,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通过阅读理解通篇文章,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作者所说的“自然”是一种既不完全受理性支配穿凿附会、刻意追求,又不放任感性肆意发挥、无所作为,而是在这两种状态之间达到了一个平衡。

笔者认为在写实油画语言技法中也讲究“自然”。过分的精细加工会使油画丧失生动性,需要在理性上注入一定的激情。但过度的感性,如果只注重艺术家内心情感的宣泄又会偏离写实绘画的内涵。文艺复兴时期学者瓦萨里也曾经说过“产生这种效果要有一定的距离,它也常常在能引起所有人一阵突然的艺术激情的速写上见到,速写只用几笔便表现一种观念,而认真做出的效果和过分雕琢有时会使那些在工作时从来不能离开作品的人失去力量和技巧”[2]这里的“产生这种效果”指的是绘画作品中的美与力量,这句话深刻地说出了艺术创作需要激情,过度关注客观事物只顾描摹自然,会使艺术作品丧失美感。卓越的艺术家所推崇的是将灵感想象力与高度理性同等重视,而拒绝纯粹仆人般的描摹技巧。小心翼翼地描摹只是一般工匠的制作标准,而且只要画家有足够的耐心、爱好以及一双好眼睛,就能创作出精雕细琢的作品,这些作品目光所及看起来都极其完美,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观众的想象力。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在作画过程中极其轻松自如、张弛有度,使得观众在观看时仿佛这些是画家在没有什么努力以及技巧的情况下顺其自然地完成的。既遵循严格的结构,又有紧有松、富于节奏感,同时也带动了观者的情绪。

精细描摹比自如挥洒更容易达到,“自然”一词听起来好像顺其自然,简简单单就能达到但其实不然。正如皎然曾在《诗式》所云:“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许多油画大师在早期的风格中细腻工整略显拘谨,越往后期风格才越显得放松自如,这是一个共有的现象,也说明了油画创作中达到“自然”并不是容易的。例如,提香早期作品就有精雕细刻的风格,那是一种用精致和难以置信的勤奋绘制而成,因此作画十分缓慢,但即使他作画如此缓慢,也要在结束时在高光以及暗部留下笔触来掩盖他下了很多苦工的印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可以穿凿附会并非高明之举,画面中总需要一些放松的部分使作品显得灵动。到了晚年,提香用笔更加放松、老辣,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才能观看,看似漫不经心画成实则是在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积累后对于绘画中的理性成分,透视、解剖,光影有了深入了解后再注以艺术家的激情审美趣味而达到的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这种生动自然的作品才恰恰能表现出艺术家的不凡的创作才能。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708/1598.html



上一篇:视域下东莞文化遗产的跨界创新与价值再生
下一篇:历史事件的文化心理解析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