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功能及价值(4)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再次,运河的文化交流功能也非常重要。运河既是经济带,又是文化带,大量人群在运河上航行,将自己家乡的各种习俗、信仰带到了运河一线,并与当地

再次,运河的文化交流功能也非常重要。运河既是经济带,又是文化带,大量人群在运河上航行,将自己家乡的各种习俗、信仰带到了运河一线,并与当地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贯通南北、杂糅东西、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在运河区域,因经济较为发达,所以又刺激了文化的兴盛,明清时期不但运河流经地区出现了大量文人与骚客,产生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震铄古今的文学作品,而且市井文学也异常发达,这正是经济繁荣在文化方面上的体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此外,天津、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沿运省份刻书业发达,在运河城镇分布有大量的书社与书店,很多官员与学者都爱好刻书与藏书,形成了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等著名藏书楼,对运河区域的文化兴盛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另外,运河上的人群还将自己的信仰与饮食起居习惯带到了所经之处,像明清时期的金龙四大王、天妃、关公信仰,就是因为运河贯通后,各地的商人、船工、水手、百姓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带到了沿河区域,并与当地的神灵文化相结合,在当地生根、发芽、成长,逐渐成为了区域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南北服饰、饮食习惯、戏曲、杂技也在运河的流通作用下,迅速在运河一线传播,不但扩展了其影响力与辐射区域,而且使沿河百姓的精神与娱乐生活更加丰富与开放,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

最后,运河的贯通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国际交往。大运河连通南北、纵贯东西,便利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与商业交流,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速度加快,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如明清两朝,很多回族商人往来于运河沿线,在天津、沧州、临清、济宁等地从事商业贸易,甚至很多人选择在当地定居与通婚,修建宗教设施、热心公益事业,逐渐将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和谐共处、友好交往、平等互重的民族交往氛围,从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运河还是国际交往的通道,外国使者往往通过运河前往北京觐见明朝与清朝皇帝,以谋求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商贸的往来,像明永乐年间的菲律宾苏禄国东王就率领着庞大的使团沿着运河北上,与成祖朱棣进行了商谈,确定了两国相互尊重的关系,当他沿着运河南下返回家乡时,却不幸病逝于运河沿岸的德州,最终埋葬于此,他的子孙也时代居此守陵,与周边百姓和谐共处,谱写了一曲华夏民族与异国友好往来的颂歌。除东南亚国家外,日本、朝鲜,甚至英国也派遣使者通过运河前往北京,利用这条交通线路来扩大与中华帝国的外交与贸易合作,以谋求经济与商业方面的利益。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运河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外往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河道的管理与漕运的运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家耗费了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维护与修缮,但运河政治方面巩固国家统一;经济方面扩大了南北商品交流,促进沿运城市兴起;文化方面加强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沟通与融合的功能远远超过了国家的开支耗费,而其流传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

三、运河申遗成功后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中国大运河延续数千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造就了运河沿岸一颗颗璀璨的城市明珠,像一条玉带一样贯穿了中国的数省与大江大河,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创举。如今运河的作用虽然早已不复往日,但两岸遗留下来的闸坝、钞关、码头、会馆,世代传承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品却依然在诉说着大运河的功绩与伟大。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利用时间最长、创造价值最大的人工水道,不但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文明史上也非常罕见,所以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大势所趋与理所当然。建国后,大运河曾经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沉积时期,不但其管理、利用、开发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甚至连学术方面的研究也陷入了低潮。2005年,我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城市规划专家郑孝夑、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首次联名提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呼吁,并向沿岸17城市的市长写信,倡导保护运河、联合申遗。2006年2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58位政协委员集体响应,提出了《大运河申遗提案》,5月国家公布大运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社会,都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了大量资金,使濒临绝迹的诸多文物得以保存与维护。如今8年过去了,2014年6月,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终于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多年来致力于保护运河的国人是一个回报与收获。但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的保护运河,发挥其历史与现实价值,让其继续造福于运河两岸民众与华夏民族,已成为国家与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不但关系到运河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延续,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613/1526.html



上一篇: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洪扎岩画观景台规划
下一篇:漆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以儿童棋盘设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