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功能及价值(3)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首先,运河具有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功能。中国运河开凿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运输粮食与军队,以便于统一与争霸战争的需要,吴开邗沟、秦凿灵渠、曹操开

首先,运河具有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功能。中国运河开凿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运输粮食与军队,以便于统一与争霸战争的需要,吴开邗沟、秦凿灵渠、曹操开平虏渠与泉州渠就是类似的例子,利用运河运输军事物资,不但可以减少陆地的长途奔波与开支消耗,而且对于保障军士的体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运河的漕粮运输、商品交流、文化传播的功能逐渐超过了军事,成为了其作用的主流,但军事方面的意义亦始终没有消失。其次,运河对于巩固国家政权、保障京城稳定、皇室与官员粮食供给也具有很大的意义,无论是秦汉时期的东西方向漕运路线,还是明清时期的南北路线,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便于将全国的漕粮输往京城与边防要地,以实现统治者对国家的控制与物资的调配。从漕运初行时期的无定额到明清时的400万石之数,这反映了国家的政治需求与制度变革,正是因为社会现实对漕运所造成的冲击,所以国家才会适时调整漕运政策与漕法政令,使运河的运行更加符合国家的需求。另外,运河的兴衰也会对国家政治局面产生冲击。在国家大一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河道顺畅的前提下,无论是漕粮的运输效率,还是漕河的管理程度,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国家产生的正面影响也越大,而一旦运河改道或淤塞,不但京城粮食不能自给,常常造成最高统治者的恐慌,而且赖以为生的皇室、官员、卫所军丁、百姓也常常陷入困境之中,甚至因此而导致动乱与社会秩序的失衡。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运河能否运转顺畅,直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与经济局面,是国家兴衰的风向标,其政治方面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运河具有重要的经济与商贸价值。在农业发展上,早期的运河多具有农业灌溉与粮食运输的双重功能,像战国时期的郑国渠、都江堰,西汉时的关中诸漕渠,都是为了发展农业水利而开凿,通过人工力量沟通各自然河道,将大量水源引用到水利环境相对匮乏的地区,从而实现粮食产量的提高与经济财富的积累。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尤其是明清时期,运河的灌溉作用逐渐削弱,反而成为了农业发展的掣肘者,这是因为当时山东运河段水源匮乏,漕船负重难行,只能将汶、泗等水,泰安诸泉、南旺等湖的水源全部引用到运河里,而对农业灌溉实行严厉的管控政策,如漕运水源不足用,那么农业用水便无从谈起。另外,当运河水大时,政府为防止决堤,威胁漕粮运输,便往往开闸泄水,这又造成百姓的庄稼被淹、庐舍被毁,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灾难。所以明清政府单纯保漕的目的,一方面破坏了山东地区的自然水道环境,将所有水源集中到了运河,改变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与河流布局,另一方面禁止运河附近农田用水的策略,又使农业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水利之利,对于沿河百姓来说也是一种损害。在经济与商业交流上,运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运河虽是国家为了政治目的而开,但却间接促进了南北物资与商货的交流,刺激了商人商帮的兴起及沿运城市与乡镇的开发。运河在古代社会相较于陆运与海运,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但安全省力,而且运量较大、运输方便、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所以很多商人往往将全国的货物贩卖于运河沿线,如安徽、山西、陕西、黄县、洞庭诸商帮就利用国家的盐运与茶运政策,在沿河诸城市从事商业交流,并迅速积累了大量财产,成为了影响全国的商业势力,他们不但设会馆以联络乡谊、加强商业利益的平衡与协调,而且参与地方公共事业,对当地的文化与习俗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时沿运一线的天津、临清、德州、聊城、济宁、徐州、淮安等城市商业繁荣、物资殷富,属全国著名的漕运码头、商贸重地、物流枢纽、河政要地,形成了经济总量大、商品种类全、人流密集的东部运河经济圈。除商人外,运军与水手也是造就运河商贸繁荣的重要力量,为补贴运军生计,明清政府规定其可以利用漕船携带一定的免税货物,在运河沿线发售,其所得归运军所有,并且这一货物的数额不断增长,最后达到上百石。数量近十余万的运军与水手为谋求利益,往往违禁装载超过国家规定数额的商货,在漕船停歇时,发卖到路径市镇,从而使当地的商业市场物品更加齐全、经济更加繁荣。除漕运船只外,航行于运河上的民船、商船、客船更是不计其数,大量货物的流通对于国家财政税收也是一项重要的福利,明清政府在运河一线的崇文门、天津、临清、杭州等地设立钞关,专门向过往船只征收商货税收,以此增加国库收入,征税的货物种类繁多,但主要以粮食、布匹、杂货为主,其中仅粮食一项,其流通量每年就达上千万石。另外因运河交通便利,其往往成为国家平衡粮价、赈济灾荒的重要手段,京城、北直、山东等地农业丰歉不均,常常发生农业灾荒,为赈济灾民,稳定区域社会秩序,中央政府经常将仓储或外地的粮食通过运河输往受灾地区,用于赈灾与平衡市场粮价,以此保障民生。总之,运河在古代社会既是一条漕运线路,又是一条商业线路,通过运河不但连通了全国各地的商业交流,刺激了沿运城镇的崛起,而且当地百姓也纷纷利用交通之利,从事手工业与服务业等工作,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本地人的生活水平。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613/1526.html



上一篇: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洪扎岩画观景台规划
下一篇:漆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以儿童棋盘设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