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功能及价值(2)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两宋虽然经济较为发达,但都未完成全国的统一,同时经常受到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势力的干扰,因此无法在全国区域内开凿运河。北宋的运河

两宋虽然经济较为发达,但都未完成全国的统一,同时经常受到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势力的干扰,因此无法在全国区域内开凿运河。北宋的运河主要集中在都城开封附近,有汴河、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等,其中汴河的地位最为重要,江南所产粮米、物资,西山薪炭均需通过这一河道输往京城,岁运江淮菽米达到了400万石,而惠民河仅60万石,广济河12万石,其数量远远落后于汴河,金水河更仅仅作为京城的水源供给与观光之用。为维持运河的通畅,宋政府十分重视泥沙疏浚、堤坝加固、闸座设置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并实行了导洛通汴、方城运河开凿、楚扬运河改造等工程,从而使运河在长时期内得到了顺利的使用。南宋偏安江南,运河治理多集中于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仓储也主要分布于长江一线,输往临安的漕粮运输距离较短,运河水源丰富,漕运效率较高。两宋是中国漕运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先后创建了转般、均输、直达等方法,中央设有管理漕运与河道的发运司、转运司、排岸司、催纲司等机构,监督全国漕粮的运输与运河河道的维护,从而达到集中全国财力,维持京城稳定的目的。

元明清是中国运河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鼎盛时期,其河道管理之系统、漕运运作之完善,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漕运、河道、仓场之总督,运军、旗军、水手之运粮队伍,夫役、河兵之看守制度,天津、德州、临清之水次仓储,支运、兑运、长运之运法,南旺、高家堰之水利工程,无不体现着国家政权对运河与漕运的重视。元代开济州河、会通河与通惠河,改隋唐运河之弯曲,将运河线路变为直线,直接连接了北京与杭州,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但终元一代,因运河分水口设置不合理、规划不科学,导致运河经常淤塞不通,朝廷不得不实行漕粮海运,开胶莱运河连通黄海与渤海,海运漕粮的数量远高于河运。明建立后,先定都南京,后明成祖朱棣迁都于北京,对于江南漕粮的需求异常迫切,先后疏浚会通河,建南旺分水枢纽、开清江浦,从而使京杭运河的利用效率大为提高,明后期,为避黄河之险,又开南阳新河与泇运河,使每年400万石漕粮源源不断的运往北京与通州仓,保障了京城皇室、官员与卫所军丁的粮食需求、平衡了市场粮价,对于明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满清入主中原后,继承了明代的漕运制度,并开中运河,对清口进行了综合治理,设置直隶、河东、江南三河道总督管理黄、淮、海、运等河流,每年投入数百万两白银疏浚河道、修建水利工程、导引海口,虽然花费巨资,但因黄河频年冲决运河,加上河道部门腐败现象严重,所以河患频繁、洪灾泛滥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给国家与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特别是清末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于河南铜瓦厢,将山东张秋段运河拦腰截断,导致北方运河不能顺利通行,加上此时清政府忙于应对内忧外患,没有足够的财力让黄河回归故道,对运河更疏于管理,迄至光绪年间,随着漕粮完全改折、河道与漕运总督的裁撤,加上火车、轮船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兴起,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漕运终于走向了末路。民国初年,曾对江北运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但因军阀混战,导致资金与技术方面都难以满足要求,其后抗日战争期间,由于运河位于沦陷区,更无法进行管理与整治,很多河段逐渐淤塞与废弃。新中国成立后,对运河航运非常重视,先后提高了航道标准、修建了一系列大型船闸,每年对运河进行疏浚与整修,使济宁到杭州段的运输能力大为提高。

中国运河与漕运的历史变迁,也是其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与系统化的过程,从局部运河到京杭大运河,从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从单纯的军事需求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这突出反映了中国运河对国家、社会、历史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对于华夏文明的多样性、丰富性及其延续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中国古代运河的功能与作用

中国运河是与长城相媲美的华夏民族两大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与智慧。但是与长城这种防御性质的静态遗产相比,运河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包容性与延续性,其创造的文明与社会财富,更是长城难以比拟的。运河始于春秋,延续至现代,已具有2500余年的历史,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民族融合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在发挥着交通运输、物资交流、文化传播的作用,其历史、文化、实用价值不可估量。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613/1526.html



上一篇: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洪扎岩画观景台规划
下一篇:漆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以儿童棋盘设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