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关系的再思考(2)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指出:人与自然不应该是异己的敌对力量,而应该是共存体。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才能实现永续发展,才能绵延万千子孙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指出:人与自然不应该是异己的敌对力量,而应该是共存体。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才能实现永续发展,才能绵延万千子孙。马克思研究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现存的状况来看,只有先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窘境才能谈及人与人之间的发展交往。在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念下、人、自然、社会之间是惺惺相惜的命运共同体,人类需要吸取经验教训,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觉地、能动的保护大自然,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

首先,在发展经济前,要率先重新评估整个生态系统,在其可承受范围下,在尊重自然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其次,变革生产方式,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达、对大自然的开采都要秉持红线、底线原则,用绿色永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要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最后,要将人类置于生态之中,不能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这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这意味着保护自然要如同保护自身同样重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就需要把握好追求经济效益与保护生态文明之间的平衡点,从大局出发,将生态效应纳入经济效益评估体制之中。

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路径:低碳清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自然科学和生物生态研究都已表明:人类生存的地球家园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有机的生命体,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可取代的存在,任何一种生命的消逝都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作为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有意识的、能动的人类,更应该承担起保护生物圈的重任,善待每一个生命体。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新冠肺炎疫情的袭来是大自然给整个人类社会敲响的警钟,是用血泪为人类上的一堂大课,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从个人来看,我们要在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可承受范围内坚持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低碳出行、节约用水、爱护环境、使用清洁能源,做到购物环保,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特别是在外卖、快递如此盛行的今天,我们更要做好垃圾分类,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在社会上,首先要加强清洁低碳理念的宣传,增加社会各界对可持续文明理念的认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氛围。其次要革新工业、农业的生产方式,在工业生产中要做好技术革新、摒弃传统生产方式,实施绿色开采,降低能耗,强化企业节能减排,打造循环经济,延长生产链,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绿色、节约、可持续为生产的着力点,整改传统企业,通过旅游化转移高耗能产业,同时要发展新型产业,推动工业生产绿色、环保。在农业生产中,要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清洁化、节约化,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发展集约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利用秸秆、农家肥,延伸农业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清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循环发展。

国家方面需要加强对自然的制度保障,织密网,建机制,完善生态自然保护机制,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自然的行为,构建绿色化服务体系,绿色化消费模式,鼓励节能减排,以生态为导向,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思想认识,形成上行下达的社会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化、体系化的工程,要建立个人、社会、国家紧密联系的统一战线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4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生态效益放在经济建设之前。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动态、有机的生命体,必须保证其整体性才能实现其价值。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每个人、每个国家都紧密相连,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时代要求下提出的:旨在建立一个动态平衡、和谐有序,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意味着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所具备的是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与一切生物和平共处的生存权,任何一种极端行为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世界与自然界从来都不是割裂的,而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它代表着价值共同、理念共同、利益共同,是全人类都需要为之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在短短数日便做出举国封城、封村,防止疫情蔓延的举措,举全国之力调动医护力量支援武汉,还有在战疫中自愿选择逆行的志愿者、党员干部和警察,这一切力量的涌现都得益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的有力决断、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在全球疫情爆发之际,中国并没有闭关锁国,而是向国际伸出了援手,将战疫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其他国家,不但提供医疗物资、提供中药配方,甚至派出了战疫中有经验的白衣天使指导救援。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302/916.html



上一篇: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名人文化传承路径研究以杨升
下一篇:论施密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