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运河文化遗产在城市休闲中的活化利用以苏州段(3)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整体而言,古城区尚存在一些休闲空间未被充分利用,并且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与传统建筑原始风貌不符合的空间。例如,民国风情一条街坐落在苏

整体而言,古城区尚存在一些休闲空间未被充分利用,并且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与传统建筑原始风貌不符合的空间。例如,民国风情一条街坐落在苏州环古城河附近,其建筑以民国时期的西式小洋楼建筑为代表,由于缺乏传统的历史文化底蕴,显得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并且出了风情街就是嘈杂哄闹的菜市场。除此之外,在古城和沿岸还有大量未被利用的商铺店铺。这都是对休闲空间的一种占用和浪费。

3.城市休闲空间遗产标识解说系统不完善

在城市休闲空间内进行运河文化遗产展示时,其仅局限于普通的文字图片宣传,遗产标识解说系统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城市休闲空间的标识解说系统作为和到访者沟通互动的重要桥梁,可以通过向导、宣传、教育等多种功能帮助到访者欣赏和理解运河的文化遗产。但目前的系统设施建设情况无法满足到访者在城市休闲空间活动时对于运河遗产文化体验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四、运河文化遗产融入城市休闲空间营造的优化建议

(一)深挖文化内涵,注入地方特色

苏州要以丰富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为核心,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文化内涵,厘清文化脉络,梳理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评定。要以文化赋能,传统与创新并举,构造一批有明确文化主题、类型丰富、形式多样、受众面广的旅游休闲设施和产品,以满足游客和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体现大运河的包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为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廊道的建设添砖加瓦。要以深刻的城市精神为重点,将城市格调注入运河文化遗产和城市休闲空间中,以体现城市本身的独特“地格”。古今辉映,要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在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内涵的同时要注重承上启下的衔接,将运河文化带整体联系起来,并保留一定的原真性。

(二)优化空间布局,推动持续发展

做好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顶层设计,要具有前瞻性、适当的超前性。要最大限度利用好被闲置和衰败没落的区域,注入创新活力,对难以改造的区域进行合理淘汰拆除,提升城市空间整体形象。要将运河文化遗产的“线”拓展到城市空间的“面”,逐渐将运河遗产文化渗透城市肌体中。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前提,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运河生态治理体系的构建;要定期清理河道,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完善运河生态和水体观测体系,改善周边绿化环境,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努力谋求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的协调可发展,贯彻“绿色”的新发展,推动城市的治理体系完善。

(三)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旅居共享

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要优化交通设施和网络,提高沿河休闲空间的可达性;升级沿河健身步道健身设备、旅游标识解说系统,盘活点与点,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动线联系,在便利游客的同时,完善城市休闲网络,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健身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自豪感。还要打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实施惠民工程,实现旅居共享。

(四)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土壤

在运河城市休闲空间的打造中,激发创新活力,适当借鉴国外典型城市公园建设、亲水平台搭建、沿河特色街区的优秀成果。要以原有景区景点为依托,将运河的古典格调与现代设施技术相结合,打造一批标志性、独创性、兼备人文关怀的城市休闲空间。在运河遗产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侧,更要培育创新土壤。发展运河遗产文化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节事活动的同时要引入新业态,提高产业进入门槛;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提高体验性、互动性旅游产品的比例;奖励创新,借助社会和高校的创新因子激发活力。

(五)打破时空限制,加强夜间休闲

夜间的城市休闲体系尤为重要。对于朝九晚五的本地居民来说,夜晚才是休闲康养、人际交往的黄金时段。要借助运河城市夜间经济品牌的平台,升级运河城市休憩空间,完善夜间照明设施和桥梁的灯光美化,推出一系列运河水上游、步道漫游、体育康养、运河创意集市等休闲旅游产品和空间,用夜经济点亮大运河,打造城市夜间休闲新名片。

五、结语

运河文化遗产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只有充分发掘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将其融入城市休闲空间建设中,与大众的日常休闲生活紧密相连,增强运河与城市居民的良性互动,讲好大运河故事,才能让百姓真正了解运河,亲近运河,实现运河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226/894.html



上一篇: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初探以湛江海上丝绸
下一篇:老字号的传承与突围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