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运河文化遗产在城市休闲中的活化利用以苏州段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李月童(1999—),女,河北唐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杨昀(1987—),女,安徽阜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李怡昕(1998—),女,云南

李月童(1999—),女,河北唐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杨昀(1987—),女,安徽阜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李怡昕(1998—),女,云南普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丁雨欣(1998—),女,宁夏石嘴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张薇彬(1998—),女,四川达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城市休闲与康养环境的建设关乎人民福祉。本文将以苏州段大运河为例,探究新时代大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城市休闲营造的融合发展途径,以期为更多运河城市提供有价值、可参考的发展思路。

一、研究背景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基于实践层面对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和人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路径的积极探索,具有典型代表意义。为进一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2019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长城、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方案表明下一阶段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打造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苏州作为大运河流经的重要历史名城,同时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先行城市,在运河城市休闲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城市康养环境营造中的运河文化遗产表征,进一步探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休闲化表征路径,以期为全国其他运河城市合理规划利用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提供参考。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运河文化遗产及其活化利用

后申遗时代,由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需要,运河文化遗产及其活化利用成为运河研究的重要议题。国外有关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早,在研究理论与实际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因此,国内在进行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理论探索时,引入了很多国外遗产保护的概念。例如,学者李德楠提出可以将大运河作为文化线路进行研究,围绕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分析遗产价值,完善运河遗产的评估、保护以及管理体系。学者俞孔坚等认为可以引入遗产廊道式的区域保护体系,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改革相关的保护架构,以实现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都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针对线性遗产保护的两种思路和方法。两种认知概念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要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二)城市休闲空间营造

城市休闲空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休闲空间主要指分布于城区内的城市广场、特色街区、公园绿地等公共休闲环境。广义的城市休闲空间是指由实体物质空间、休闲行为空间、社会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这一概念界定体现了城市休闲空间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城市休闲空间为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建构,同时也在进行着意识形态、社会关系、城市文化及其自身的社会再生产。当前,对于城市休闲空间营造的研究多从空间整体的规划布局或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入手。例如,学者卞显红对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实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学者吴必虎对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城市游憩者的行为特征,为城市游憩设施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提供参考。目前,从微观角度出发,对城市休闲空间构成要素的研究仍然较少。

三、苏州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休闲化表征与问题解析

(一)苏州段大运河简介

苏州段大运河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属于江南运河。据史料记载,大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时期,经过长期的疏浚、拓宽、改造形成了如今的规模。苏州段运河总长度为73 千米,沟通河道包括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平江河、环古城河,是苏州河道活水的重要来源。迄今为止,苏州段运河仍是中国大运河最繁忙、最具活力的河段之一,对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持续产生积极贡献。

苏州段大运河沿线分布有大量古河道、驳岸、城墙、城门、古桥、会馆、民居、古典园林、古街巷等历史文化遗存。2014 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苏州的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4 条运河故道,以及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7个点段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作为运河沿线30 个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呈现了大运河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226/894.html



上一篇: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初探以湛江海上丝绸
下一篇:老字号的传承与突围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