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基于数字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互动叙事活化平台(2)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3 关联信息的可视化设计 美国公共关系学家道格·纽瑟姆(Doug Newsom)认为可视化表达是人类不断挑战交流方式的产物,因而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可视化,不

2.3 关联信息的可视化设计

美国公共关系学家道格·纽瑟姆(Doug Newsom)认为可视化表达是人类不断挑战交流方式的产物,因而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可视化,不仅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更能具象化揭示信息之间的规律、关联,进一步推进数字历史的研究和传播。

该平台利用矩形树状图与历史地图、维基百科的结合向用户展示详细的历史信息。在可视化界面的展示中,其利用矩形树状图显示1205—1533 年间非洲—欧亚大陆的每个国家的城市数量,并帮助用户了解国家和城市比例。其中方框代表国家,每个方框的大小则代表这个国家占据世界的百分比。每个“国家”方框里包含了每个国家的详细地理信息,如桥、海角、城市、沙漠、岛屿、海湾等。若用户将鼠标放置在名叫“城市”的小方块上,则可显示“城市”的数量,而用户点击任意一个国家,就可看到《1457 年热那亚世界地图》和《弗拉·毛罗地图》中显示的城市组,如图2 所示。

图2 历史地图中国家比例与城市数量的可视化(来源:n/)

3 结语

数字历史的平台提供许多以前无法获得的资源访问,为用户提供了以非线性方式与资源进行交互的机会,改变了谁可以进行研究以及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改变了进行历史研究的动力,而信息可视化可利用计算机支持的、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抽象数据来放大认知[3],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因而利用互动的可视化叙述方式指导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设计,将加深人们对文化的认知。

[1] Young I J, McCormick T. Digital history: A guide to gathering, preserving, and presenting the past on the web[J]. 2006.

[2] Seefeldt D, Thomas III W G. What is digital history? A look at some exemplar projects[J]. 2009.

[3] Card S, Mackinlay J D, Shneiderman B.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J].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 issues, solutions, and applications,2009, 181:187.

刘丹云(1980-),女,汉族,广东广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工作。

薛忆思(1995-),女,汉族,广东东莞人,在读博士。

1 概况1.1 数字历史数字历史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保存和展示过去的指南[1]。传统的历史研究局限于历史研究人员的信息提取和分析,普适性较低,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历史的研究和学习方式逐渐发生改变。1994 年,Mosaic Netscape 和Netscape Navigator 之类的浏览器诞生后,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全球信息网络。就在这网络发展的早期,历史遍及整个网络,如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Service)和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等大型组织在主要历史景点和主题上建立了网站;图书馆开发了用于在线访问的目录和馆藏;人们也将自己的历史记录放到网络,并创建专门针对自己喜欢的主题网站,由此活跃了整个历史的学习和研究。随后,历史学家开始为数字历史开辟新领域,他们使用新工具,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动画、XML 编码、数字视频和Wiki(多人协作的超文本系统)来诠释历史。随着计算机图形学、数据故事化及用户体验的研究发展,数字历史愈来愈受到关注,并通过改变原始资料的叙述策略和分析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历史研究领域[2]。本文所介绍的《工程历史记忆》平台是《海上丝绸之路互动叙事网络“活化”平台研究》的项目成果之?《工程历史记忆》活化平台《工程历史记忆》以克服跨文化民众阅读及研究历史资料的障碍为目的,重新组织历史知识,提供多种如英语、普通话等语言版本,使历史资料更具可读性。此外,它通过网络提供全球人们平等接触及了解来自欧洲、非洲和亚洲不同文化的机会,以期达到“活化”的全球历史互动平台。目前,该平台使用前现代非洲—欧亚大陆(1205—1533)作为全球互动历史的案例研究,包含1205—1533 年非洲-欧亚大陆研究的资源,如世界地图(Fra Mauro,热那亚世界地图)、游记(马克·波罗、伊本·白图泰、郑和)、编年史(威尼斯日记、明实录,马来纪事)、考古遗址(摩登城堡,水手岩刻),以及现存最早的城市调查地图(伊莫拉地图)。因平台仍在持续更新中,本文选取其中的世界地图作为互动叙事“活化”平台的案例分析。2 基于用户交互的叙事平台《工程历史记忆》平台整合和共享历史数据及知识,将已解析的文本与第三方网络如维基百科、开放街道地图(Open-StreetMap)、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微软学术研究(Microsoft Academic)建立联系,并结合古今对比、可视化的方法进一步解读历史信息,由此开发基于用户交互的历史“阅读”平台 平台间的链接《工程记忆中》平台中包含了两张“旧世界”地图,分别是《弗拉·毛罗地图》和《1457 年热那亚世界地图》,前者由意大利地图学家弗拉·毛罗(Fra Mauro)领导的由制图师、艺术家和抄写员组成的团队于1450 年制作而成。它是一张反映中世纪的世界地图,详细绘制了当时世界的地理信息,包括亚洲、印度洋、非洲、欧洲和大西洋。在该平台中,《弗拉·毛罗地图》的介绍界面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原地图、地图的解说、以及第三方网络的文献参考,如图1 所示。左上方是《弗拉·毛罗地图》的原地图,并额外增加了关键的地理信息按钮,用户可通过左上方的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地理位置,或者直接点击地图上的圆圈数字,即可通过实时连接到维基百科进一步提供文献来源访问,为用户提供详细的历史解读资料。图1 《弗拉·毛罗地图》的维基百科解读(来源: n/)2.2 古今地图对比研究《工程历史记忆》平台提供古今地图的对比模式,以期帮助用户对旧时的地理位置有更清晰的了解。因为传统的历史研究与学习依赖于历史研究人员的解读。例如《弗拉·毛罗地图》最初只有拉丁语和当地的威尼斯语,给不同语种的研究者及学习者制造语言屏障,直到皮耶罗·法尔切塔(Piero Falchetta)推出了《Fra-Mauro’s World Map》的精装版和英译本,并附带引言、注释和光盘,使它第一次面向学生和非专业人士读者。平台将《1457 年热那亚世界地图》、《弗拉·毛罗地图》和当今世界地图放置在一起,当用户点击其中一张地图的任意位置时,其余两幅将对应点击的地理位置。例如,当用户点击《1457 年热那亚世界地图》的“Provincia de Mahabaria”位置时,《弗拉·毛罗地图》将会跳转至相应的位置,即“Provincia Mahabar”,而这个地理位置同时也会标注在当今世界地图上,即“Coromandel”,并在平台界面的右下角显示该地理位置的详细信?关联信息的可视化设计美国公共关系学家道格·纽瑟姆(Doug Newsom)认为可视化表达是人类不断挑战交流方式的产物,因而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可视化,不仅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更能具象化揭示信息之间的规律、关联,进一步推进数字历史的研究和传播。该平台利用矩形树状图与历史地图、维基百科的结合向用户展示详细的历史信息。在可视化界面的展示中,其利用矩形树状图显示1205—1533 年间非洲—欧亚大陆的每个国家的城市数量,并帮助用户了解国家和城市比例。其中方框代表国家,每个方框的大小则代表这个国家占据世界的百分比。每个“国家”方框里包含了每个国家的详细地理信息,如桥、海角、城市、沙漠、岛屿、海湾等。若用户将鼠标放置在名叫“城市”的小方块上,则可显示“城市”的数量,而用户点击任意一个国家,就可看到《1457 年热那亚世界地图》和《弗拉·毛罗地图》中显示的城市组,如图2 所示。图2 历史地图中国家比例与城市数量的可视化(来源:n/)3 结语数字历史的平台提供许多以前无法获得的资源访问,为用户提供了以非线性方式与资源进行交互的机会,改变了谁可以进行研究以及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改变了进行历史研究的动力,而信息可视化可利用计算机支持的、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抽象数据来放大认知[3],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因而利用互动的可视化叙述方式指导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设计,将加深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参考文献[1] Young I J, McCormick T. Digital history: A guide to gathering, preserving, and presenting the past on the web[J]. 2006.[2] Seefeldt D, Thomas III W G. What is digital history? A look at some exemplar projects[J]. 2009.[3] Card S, Mackinlay J D, Shneiderman B.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J].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 issues, solutions, and applications,2009, 181:187.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226/891.html



上一篇:中国针灸学会等将于月举行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
下一篇: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活化路径以南京城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