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沉浸在场与移情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播中(3)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为了增加观众与虚拟环境的情感参与,用户的全部感官和注意力都被占据。虚拟现实可以向观众提供第一人称的叙事视点,与电影相比,观众不再是外在于

为了增加观众与虚拟环境的情感参与,用户的全部感官和注意力都被占据。虚拟现实可以向观众提供第一人称的叙事视点,与电影相比,观众不再是外在于屏幕上所放映的事件,而是进入影像世界之中[13]。观众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处于真实场景之中的参与者。这将有助于激发观众的情感参与,观众被叙事激发了更高程度的沉浸、在场与移情倾向,积极构建着他们的虚拟体验。

4 结语

文化遗产是过去历史的物质见证与文化的重要载体。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一种更直观地欣赏与学习的方式,给公众创造沉浸式、交互式和临场化的感官体验,让公众以更有吸引力的方式与文化资源进行互动。沉浸感的营造有助于观众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多维度的感官介入从而获得深度的参与;观众在沉浸状态下的持续互动,将促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在场感,这有助于提升观众的体验满意度;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参与是与其建立关联的重要环节,所采用的方式建立叙事框架,在故事情境中唤起观众的情感反应。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可感知的人工环境,观众在虚拟空间内部获得了近距离观看、触摸与操纵文化对象的机会,附加的数字信息也能辅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意义。这间接吸引着观众去实地探访,也为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提供了替代性方案。

[1]Bogdanovych A,Rodriguez J A,Simoff S,et agents and 3D virtual worlds for preserving and simulating cultures[C]//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telligent Virtual ,Berlin,Heidelberg,2009:257-271.

[2]朱珂.网络学习空间交互性、沉浸感对学生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2):89-95.

[3]Ch’ng archaeology:Is virtual time travel possible?[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9,10(4):458-470.

[4]张凤军,戴国忠,彭晓兰.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6,46(12):1711-1736.

[5]Lombard M,Ditton T.At the heart of it all:The concept of presence[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997,3(2):JCMC321.

[6]Roussou M.The components of engagement in virtual heritage environments[J].New Heritage:New media and cultural heritage,2008:225-241.

[7]Steuer virtual reality:Dimensions determining telepresence[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2,42(4):73-93.

[8]Lee K ,explicated[J].Communication theory,2004,14(1):27-50.

[9]Tussyadiah I P,Wang D,Jung T H,et reality,presence,and attitude chang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18,66:140-154.

[10]Jung T,tom Dieck M C,Lee H,et of virtual reality and augmented reality on visitor experiences in museum[M]//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Cham,2016:621-635.

[11]Shin and embodied experience in virtual environment:To what extent can virtual reality stimulate empathy and embodied experienc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8,78:64-73.

[12]郑奕.相关性 共鸣度 同理心——博物馆企及观众的关键所在[J].东南文化,2018(1):116-121.

[13]Rose M.The immersive turn:hype and hope in the emergence of virtual reality as a nonfiction platform[J].Studies in Documentary Film,2018,12(2):132-149.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222/875.html



上一篇:从淮剧《小镇》看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下一篇:技术与长春的文化遗产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