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刊讯 4月19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国际论坛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授

本刊讯 4月19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国际论坛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奖牌。截至目前,全世界只有50个遗产系统获此认定。

论坛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亲自为我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由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组成)等4个以及其他7个国家的10个新认定的遗产系统颁发了证书。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起源于2500年以前,是湖州先民留下的宝贵财富,其“池塘养鱼、塘基种桑、塘泥肥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的生态循环模式,为保护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及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仍然保留有4000公顷桑地和公顷鱼塘。

截止目前,我国共有1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FAO认定为GIAHS,总数量、覆盖类型均居世界之首,成为点亮世界农业文明的璀璨明珠,也为全球生态农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除了上述新认定的4个传统农业系统以外,我国另外11个被FAO认定为GIAHS的传统农业系统是: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陕西佳县古枣园、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本刊讯 4月19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国际论坛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奖牌。截至目前,全世界只有50个遗产系统获此认定。论坛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亲自为我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由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组成)等4个以及其他7个国家的10个新认定的遗产系统颁发了证书。“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起源于2500年以前,是湖州先民留下的宝贵财富,其“池塘养鱼、塘基种桑、塘泥肥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的生态循环模式,为保护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及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仍然保留有4000公顷桑地和公顷鱼塘。截止目前,我国共有1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FAO认定为GIAHS,总数量、覆盖类型均居世界之首,成为点亮世界农业文明的璀璨明珠,也为全球生态农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除了上述新认定的4个传统农业系统以外,我国另外11个被FAO认定为GIAHS的传统农业系统是: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陕西佳县古枣园、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222/817.html



上一篇:中国农业博物馆拟建“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数
下一篇:守住闽南文化的根与魂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